我个人对卡片教学有一个理解:那就是用卡片是为了脱离卡片,同时又回归卡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卡片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孩子最终是要跟人打交道而不是跟卡片,我的图卡教学的目的是让孩子借由卡片的学习可以将所学泛化到生活中去。但又为何说要回归卡片?那是因为在密集性的前提下,卡片教学非常有效率,可以对自然教学进行补充。而且,假如我们的孩子以后要进入普校,那今后的学习方式就不会是一对一,绝大部分都是纯书面的单项输入,这种对书面知识的转化能力也是需要提前预备的。
在没有这9500张卡片的时候,我自己也选择并制作了一些卡片进行教学,同时我也结合ipad。将我的教学内容整理为PPT开展。
PPT有一个很好用的功能就是:插入相册-新建相册,我带点点出去玩的时候,会把沿路的一些情况都拍照记录下来,然后根据时间轴,将照片编号直接选中所有要放到PPT中的照片,顺序都不需要调整,直接就会按照适应幻灯片尺寸的方式创建完毕了。这样就相当于给点点的一个图片日志,用来给他回顾这一天发生的事情。
我们点点之前对于发生过的事情和即将要发生的事情是没有概念的,通常跟他说我们要去超市,过一会儿问他,我们现在是去哪里?他就回答不出来了,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得以解决,这就是要让他多多感知,并且知道外在事件与他之间的联系,他才会慢慢领悟。
点击见大图:

再有就是导入ipad,我本人是不太搞的定苹果的itunes的,所以有个很简单的办法,可以用QQ的文件传输功能,不过我用的是WPS这个APP自带的电脑快传功能,只要在同一局域网内,直接在浏览器中输入WPS提供的网址,选中要上传的文件就可以了,操作很简便。
在有了这9500张卡片以后,可以开展的项目就更多了,尤其是视觉扫描、记忆等需要用图卡铺展开来展示的情况。当然对卡片的整理也很重要,这么多的卡片需要采用索引的方法来整理,对于功能单一的卡片及可以复合使用的卡片分别进行整理。我是按照使用的频率进行排序,以方便后续的使用。
我所谓的功能单一的卡片指的是比如识字卡,半边是图半边是字,其实这种卡片非常不适合教我们点点这样的孩子识字,因为有图的提示,他一下子就可以记住很多,但是没有图,他就不认识了。因此识字卡对我来讲我可能就不会去用。同时里面很多的诸如找不同、找相同、住哪里这些图片上显示了线索的卡片其实反倒用处没有其他的卡片大,因为这些卡片限定了一个框。
举个例子,教反义词,大和小,图片是一个大象和一个小老鼠,孩子掌握了大和小,但接下来他需要明白大和小这个概念不是绝对概念,而是一个抽象的相对概念,比如,大象和老鼠在一起对比的时候,老鼠是小,但老鼠和蚂蚁在一起的时候,蚂蚁才是小,老鼠是大。因此我们切不可偷懒,就卡论卡地使用图卡教学,那样只会限定了自己的思路。在教学的时候要想清楚这些关系的内涵及外延,多给孩子一些可能性,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
但同时这些卡片又给我们提供了思路拓展,比如找规律,那里面就有很多的形式,有数字的、字母的、实物图片或抽象图片的等等。但我个人觉得,除了这些之外,孩子可以在实际操作一些精细项目的时候去做这些规律,不要总是停留在图片找规律上。比如,涂色的时候,给小娃娃的衣服涂上颜色,她的衣服真漂亮,是条纹的,一条红色,一条黄色,让孩子通过操作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还有在生活中我们要让孩子去观察周围的一些规律,你比如说,星期一后面是星期二,……星期天后面又是星期一了。点点会有个很搞笑的错误,他会说,我们家在6楼,6楼上面是7楼,7楼上面又是1楼了。我就知道他是把星期几的规律过度泛化了。那这个时候就带他走到7楼去看看,上面是几楼?那点点发现7楼上面没有了,那我就说我们家7楼是顶楼。这还不能结束,得让他观察周围的楼,几楼是顶楼,让他知道不同的楼,顶楼不一定是一样的层数。这里面其实体现的就是我们孩子的固执性,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稍不留神,就过度泛化或者泛化不足。
而与孩子日常相关的比如日常用品、动植物、食物、场景、动作卡片这些卡片就是我所谓的可以复合使用的卡片,我主要是从功特类的方面考虑的,要好好整理。我自己是先精选了部分卡片,用作日常的教学。
同时可以让孩子参与到整理卡片的过程中,也是对他的标识和基本功特类能力的一个检验,比如我在分卡片的时候就把蔬菜和水果的放在了一起,然后让点点帮我分开,分完再让他分有核的水果和没核的水果……最后来检查点点的分类是否正确,就能知道他掌握了没有。
其实瑾心老师的生命的执着一书里面有提到很多图片教学的具体操作,我这里归纳的一些是我目前在做的,主要针对点点的薄弱环节入手的,概括来说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