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后的干预重点

养儿育儿家长问答 - Raising child, questions and answers. life experience with ASD child etc.
回复
头像
khu
注册用户
注册用户
帖子: 2096
注册时间: 周二 3月 12, 2019 10:55 am
国家/城市: 多伦多
联系:

学龄后的干预重点

帖子 khu » 周日 6月 23, 2019 2:16 pm

2013年日本积木会的一次例会邀请了鸟取大学的教授井上雅彦来做演讲。这位教授在日本特殊教育界大名鼎鼎,名字也老气横秋,本来以为和白崎老师一样是个爷爷,见到本人吓了一跳,就和下面坐的家长差不了多少,后来果然查到是只有40多岁。因为积木会大力推广早期教育,会员们对基于ABA的学龄前干预都烂熟于心,这位好心眼儿的教授特意给我们讲了一下【学龄后的干预重点】。

教授的开场白很抓人心:同样是残障,为什么我们对自闭症的态度是如此的不同?一个盲人,我们不会想要他努力地学会看东西,一个下肢瘫痪的人,我们不会想要他努力地站起来,因为我们知道,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能力,但对自闭儿,我们却会想要他努力地变得和普通人一样,太多的家长希望孩子有一天会完全“康复”,其实这和让盲人看书和让瘫痪的人走路一样,是荒谬至极的事。可为什么我们会这么想和这么做?因为自闭儿的残障是眼睛看不见的,不在肢体上而是在心里,作为普通人群中的一员,我们无法理解他们的感受,这直接导致了我们的误解,并因此带给了孩子们及我们自己无限的痛苦。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反正再努力也不可能变成普通人,那么就听之任之放任不管吗?当然不是,我们可以借鉴其他残障的经验。盲人为了能独立生活,要学习盲文和学会走盲道,瘫痪的人为了能够自己行动,要学习操纵轮椅,聋哑人为了和人交流要学习手语。不足的地方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实现同样的功能,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一.学龄后教育方针的变化:从【非得学会】到【想办法凑合着会】
学龄前儿童因为还在认知的成长期,发展余地很大,所以一般以全面开花式教育为主,也就是从各项技能都从基础学起,这叫bottom up。而学龄后儿童的认知发育渐渐稳定,发展余地变小,这时的教育中心就渐渐转为就以力所能及为主,这叫top down。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两者的区别,比如说买东西,bottom up全面开花式的教法是,对数及量的理解->计算->数钱->算零钱。而top down教的是,刷卡,或带大钞去找零。
这时最重要的就是,不擅长的事情不再是像学龄前一样【非得学会】,而是【想办法凑合着会】。
教授举了以前做学生时跟进过的个案来说明。对象是特培学校中学2年级的男中学生,会说简单的2语文(2个词构成的短句),数字1-10会看着念,但不会数。不会算钱。注意力不集中,有多动倾向,所以不擅长等待或
排队。
个案1.打电话订便当
这个是他们第一次跟进的个案。一开始老老实实地照一般人打电话订便当的步骤,首先打个招呼,然后说订什么便当,最后是住址姓名电话,就这么点东西,几个研究生花了好几个月费了九牛二虎都没有教会,说话有办法,不会说的最多写到纸上念,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学生一点都等不得,电话那头人家在一个个地记住址姓名电话信息时时,他总是电话没打完就不耐烦地撂了,结果最终一次都没有订成。后来几个人实在是不行了,剑走偏锋地突然开了窍,居然成功了。最后中学生是这样订便当的,拨通电话后,拿起来说【一只海苔便】,然后也不等对方反应,咣当一下就撂下。这时便当店的人就知道是这家订的,过一会儿就会送去。当然这里是和便当店的人说好的。

个案2.在饭店里按照客人的人数端茶
当时中学生课余在一个饭店里打工,专门负责在客人进门之后上茶。但他不会数数,不会按照人数端,店里一直很头疼这件事。这次几个研究生学聪明了,从一开始就放弃了教他学数数,他们请店里的其他人看一下进来客人的人数,然后在托盘上放上一个写着数字的纸片,中学生看了纸片就知道该倒几杯茶了。

个案3.自己坐公交上学
这是一个很难处理的个案,因为涉及钱的问题,日本的公交车按照距离的长短收费,一般在上车时拿一张记录第几站上车的整理券,在驾驶座上面有个屏幕,会告诉你坐几站该给多少钱,在下车时把整理券交给司机并付钱。而中学生不会数数,更不懂算钱,他们实在想不出该怎么教他。最后是这样解决的,每天都给他一张大钞,然后在下车时把整理券交给司机,让司机按照坐过的站数算钱和找零。当然这也是和公交公司说好的,日本的公交线很短,坐的人也不多,记住一个特殊的孩子不是什么难事。
通过这3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对学龄后教育来说,死磕并不解决问题,孩子能力的缺乏无法改变,想要他学会和普通人一样的做法完全不可能,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办法来达到相同的目的。当然这时来自社会的援助必不可少,这也是日本家长不遗余力地呼吁社会理解和提高福利的原因。

二.为了将来的自立要准备些什么
即使是【想办法凑合着会】,有社会伸出的援手,但也要有抓住这只手的本事。我们到底需要具备怎样的技能呢?许多家长把上学作为干预的目标,觉得只要在学校里能待下去以后就万事大吉了,其实适应学校生活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目标。首先,就算受过高等教育也未必就能工作和自立。其次,学校学到的教科书上的知识并不能够直接在生活或工作中运用。另外,学校生活中的常识并不等于社会中的常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学校都用扫帚扫地,但一般家庭里现在都用的吸尘器,根本不用扫帚。当然我们不是说不要在学校里学习,关键是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哪里。算数的话,和进位退位比起来,学会看钟和算钱及掌握计量单位来得更重要。语文的话,和会念会写比起来,对文章的理解力更为重要。

教授给出了一些他认为非常重要的务必要掌握的技能。

1.交流:会回打招呼,会问人,会求人,会找人商量,会说谢谢,会道歉。
教授认为这些基本交流是维持社会生活的最低底线,即使是有认知障碍的自闭症也应该尽最大可能掌握,反过来考虑的话,也就是说只要能掌握这些,也就马马虎虎能维持一个还算像样的社会生活了。所以我们在安排训练方针的时候,首先就要把这几项作为重点对象,这些都会了之后,有余力的话再考虑其他。

2.必须懂的规则
【约定俗成的规则】或【基本常识】这些普通人不必刻意学也能懂的知识,自闭症儿是不可能自然学会的。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学习让孩子们掌握以下规矩:本人生活圈里的社会规则,学校里的规则,家庭里的规则,和朋友交往时的规则,和异性交往时的规则。
(注:谈到和异性交往的规则时教授举了一个例子。他那里有自闭症儿定期地去谈话,也是为了跟踪孩子的发育轨迹。有个孩子上了中学后有了自己喜欢的女生,就跑来问他可不可以抱,他的逻辑很简单,喜欢的东西就想抱,人也一样。教授吓了一跳,告诉他要先和人家搭上话再说。下一次来好像是搭上话了,然后又问可不可以抱,教授告诉他至少得拖个手先吧。
教授的话让我联想到积木会里的一位老家长对我们讲过的他女儿的事情。他女儿当时是中学生,有时候会收到女生送来的小礼物,她也不觉得高兴,也不生气,完全没感觉,这时候当爹的就会自己去准备了回礼让她给人拿去,因为对别人的好意毫无反应在日本是非常失礼的。)

3.在孩子有问题行为时,家长不说【不许做】
对认知没有问题的孩子,我们需要向他们说明说什么不能做,并和他一起思考该怎样做才是正当的行为。
对认知有问题的孩子,我们可以交给他代替行为。比如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写作业时会发火,这时我们告诉他,不会了就去问爸爸妈妈,或者自己上网查。


声明:中文译文均为谷歌翻译,外加人工校对。以帮助英文不好的自闭症家长。如有出入,请以原英文出处为准。

回复

在线用户

正浏览此版面之用户: 没有注册用户 和 1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