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小兵谈自闭症的种种误区
发表于 : 周四 6月 27, 2019 12:43 pm
来自:这里
邹主任: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讨论儿童自闭症的误区呢?有很多原因。过去的四月二日,出现了很多自闭症科普文章,很多还是不错的,但是也有很多是错误的。其中,有一些关于“自闭症误区”的文章,本身就存在“误区”。而自闭症孩子家长的普遍性的极度恐惧与很多这样的文章有关。
首先我们来谈谈自闭症的历史误区。通过了解自闭症的历史,有可能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理解和治疗自闭症有所帮助。
自闭症是美国医生里奥凯纳1943年报道的吗?不是的,是苏联儿童精神病医生苏哈克列娃1925年首先报道的。在当时她认为这是这是不可治疗的,只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的疾病。她甚至认为,这是由于母亲的冷漠对待导致的。但实际上自闭症是可以治疗的,这是一个误区。
在以前,很多医生都认为自闭症都是母亲的冷漠造成的,指父母亲没有感情,母亲在孕育的过程中就像一个冰箱,在出生后由于母亲的冷漠导致的。
但后来经过研究发现,这是先天性的基因障碍导致的,我们并没有明确哪一种环境因素与自闭症有太大关系。但我个人认为,后天的环境因素如社会的包容度不够以及普通父母不懂得如何改善自闭症孩子的社交缺陷与孩子的自闭症也有关系。如果我们后天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那有可能会降低自闭症的发病率和减轻它的状况。
孩子自闭症也不是家里讲很多种方言造成的。有些家长可能认为看电视、手机、玩ipad会造成自闭症,但实际上不是的,但对于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不利,会让他们更加沉浸到自己的世界里面。
主持人:在您的陈述里面,好像发现自闭症就在母亲身上找原因,如冰箱母亲等等,包括我的一个朋友也是因为这样导致家庭关系的不和谐,这是不是对女性的不公平?
接下来我们来讲一下自闭症成因的另外一个误区。1998年的一项关于自闭症与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的关系研究发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其实这篇文章存在数据造假等问题,目前这篇文章已经被撤稿,文章第一作者也受到了处罚,后续的很多研究已经证明自闭症与疫苗无关。同样,自闭症也与疫苗中的重金属中毒无关。反而疫苗的注射为我们人类的生命健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的各位家长不要因为一些错误的认识而放弃保障孩子身体健康的机会。
我们来讲讲第三个误区。很多人认为,大多数的自闭症的患者是有智力智障的。包括我在十年前也是这么说的。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对自闭症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但近十几年来的调查发现,约70%的自闭症孩子没有智障。随着时间的发展,可能在未来这个比例还会升高。所以我们建议各位家长,在得知孩子有自闭症时,不要太着急的去测定孩子的智力,因为自闭症的孩子都有社交障碍,我们到医院做智力测试时,医生问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但孩子有社交障碍他就不回答,你不回答我就认为你不懂,因此很多孩子就这样被判断为智障。实际上这是不对的。
接下来这个误区也是很需要澄清的。我们很多家长认为,包括在网上查到的很多资料都说,自闭症是不可治愈的,没有办法恢复到正常状态,干预只能起到改善的效果。
因此我们的很多家长心情都非常沉重。这种心情我也非常理解。但我要在这里澄清一下,的确,在1990年前,在欧美国家的自闭症人士多数被送到精神病院度过一生。但1990年后,尽管有不少自闭症人士,尤其是严重的自闭症,依然会成为了残障。但随着对自闭症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积极科学的干预,很多自闭症人士已经有了很好的预后,虽然他(她)们有很多依然存在着情绪障碍,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需要终生干预,如果社会包容度增高并给予科学干预,自闭症人士会有幸福的人生。
主持人:刚才您说到自闭症的幸福人生,那有无具体的例子呢?
邹主任:有的,我诊断的孩子中有上中山大学的,上海交大的,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他们成年后的确还有情绪问题,但已经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我们不能认为有焦虑问题、有抑郁问题就是残疾。如果我们的社会的包容度更高,接受能力更强,那可能这种情绪问题都没有了。
可能在我们中国,30-50%的人可能真的成了残疾人,但相信在未来,我们变成残疾人的患者会越来越少。这需要我们的医生、新闻媒体、家长、幼儿园的老师们等等一起努力,我们不要用传统的单一的标准去看待,如果孩子没有给学校带来太大的干扰,就不要区别对待。我们的家长也不要听到自闭症就崩溃,这是不对的,特别是一些轻度自闭症、中度自闭症,在经过科学正确的干预后可以有很好的生活,我们不能认为有一些特别之处就是残疾人士。我们每个人都有特别之处,我们社会应该去接纳这种不同。
给大家介绍两位例子。这位是世界著名的畜牧专家,她小时候被诊断为自闭症,医生说她不可能治好,会终身残疾。但后来在科学的家庭干预下,她成为了一位畜牧专家。她妈妈当时说了一句话:“她不缺什么,她只是不同。“第二位是罗宾逊,是一名大学教授,他一样有自闭症的很多问题,但他说:”我不理解为什么不看别人的眼睛就是不对的“
实际上我们给大家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跟各位家长说,不要一听到自闭症就心情沉重,就崩溃。我们自闭症分为很多谱系,不同的自闭症不同。很多经过科学干预后是可以有很好的生活的,我们要有信心!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下一个误区。孩子不说话、内向、胆小、目光躲避是自闭症吗?内向、胆小、目光躲避不是自闭症的表现。自闭症的孩子可以内向,也可以外向,我们诊断自闭症不是依靠这个的。
自闭症人士往往对自然世界的兴趣大于人际关系的世界,很多轻度外向的自闭症人士成年后会显得内向,是因为社交障碍让他(她)们选择了探索物质世界。
接下来我要讲的这个误区呢,是很多家长都有的。我们家长一听到孩子有自闭症,就把孩子送到干预机构进行感统训练。但自闭症的发病机制远不是这么简单,涉及到人脑的很多部位,部分自闭症人士存在内耳前庭功能的问题,不是自闭症的主要问题。我国几乎所有自闭症机构普遍开展的感觉统合训练对自闭症干预的意义不大。各种孩子的体育活动和游戏都可以促进儿童运动能力和运动协调能力(感统)的发展,没有必要花钱送孩子到机构进行感统训练,意义不大。自闭症的核心缺陷是社交沟通障碍,以及由此带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还有一个误区,就是有些人认为自闭症的孩子都是天才。的确,大约7%-10%的自闭症人士在某些方面有天赋,多数是在艺术、科学、自然、工程、技术的某个领域,其中有少数有极高的天赋,可能为人类做出重要贡献。我们还发现有单项天赋的自闭症儿童比率可能比普通发育儿童高。多数自闭症孩子有特殊兴趣,一般来说在这些方面他们并没有比其他孩子有更强的能力表现。但这些特殊兴趣和特殊能力并非过去所说的是没有用的,发现、培养转化得当,可以成为这些孩子们成年后的工作类型。
主持人:这对我们很多家长都是一个重要的启示,我们不要求全面,专一的发展也不错。
比如我下面讲到的几个例子,他们都是具有某些兴趣和天赋的自闭症患者。
当然我们不是宣传自闭症都是天才,大约7%-10%的自闭症人士在某些方面有天赋,而且这部分人大部分被我们的教育给破坏掉了。我们想说的是,自闭症也有很厉害的人。
邹主任:为什么我们今天要讨论儿童自闭症的误区呢?有很多原因。过去的四月二日,出现了很多自闭症科普文章,很多还是不错的,但是也有很多是错误的。其中,有一些关于“自闭症误区”的文章,本身就存在“误区”。而自闭症孩子家长的普遍性的极度恐惧与很多这样的文章有关。
首先我们来谈谈自闭症的历史误区。通过了解自闭症的历史,有可能对我们现在和未来理解和治疗自闭症有所帮助。
自闭症是美国医生里奥凯纳1943年报道的吗?不是的,是苏联儿童精神病医生苏哈克列娃1925年首先报道的。在当时她认为这是这是不可治疗的,只发生在婴幼儿时期的疾病。她甚至认为,这是由于母亲的冷漠对待导致的。但实际上自闭症是可以治疗的,这是一个误区。
在以前,很多医生都认为自闭症都是母亲的冷漠造成的,指父母亲没有感情,母亲在孕育的过程中就像一个冰箱,在出生后由于母亲的冷漠导致的。
但后来经过研究发现,这是先天性的基因障碍导致的,我们并没有明确哪一种环境因素与自闭症有太大关系。但我个人认为,后天的环境因素如社会的包容度不够以及普通父母不懂得如何改善自闭症孩子的社交缺陷与孩子的自闭症也有关系。如果我们后天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导,那有可能会降低自闭症的发病率和减轻它的状况。
孩子自闭症也不是家里讲很多种方言造成的。有些家长可能认为看电视、手机、玩ipad会造成自闭症,但实际上不是的,但对于患有自闭症的孩子不利,会让他们更加沉浸到自己的世界里面。
主持人:在您的陈述里面,好像发现自闭症就在母亲身上找原因,如冰箱母亲等等,包括我的一个朋友也是因为这样导致家庭关系的不和谐,这是不是对女性的不公平?
接下来我们来讲一下自闭症成因的另外一个误区。1998年的一项关于自闭症与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的关系研究发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其实这篇文章存在数据造假等问题,目前这篇文章已经被撤稿,文章第一作者也受到了处罚,后续的很多研究已经证明自闭症与疫苗无关。同样,自闭症也与疫苗中的重金属中毒无关。反而疫苗的注射为我们人类的生命健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的各位家长不要因为一些错误的认识而放弃保障孩子身体健康的机会。
我们来讲讲第三个误区。很多人认为,大多数的自闭症的患者是有智力智障的。包括我在十年前也是这么说的。但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对自闭症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但近十几年来的调查发现,约70%的自闭症孩子没有智障。随着时间的发展,可能在未来这个比例还会升高。所以我们建议各位家长,在得知孩子有自闭症时,不要太着急的去测定孩子的智力,因为自闭症的孩子都有社交障碍,我们到医院做智力测试时,医生问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但孩子有社交障碍他就不回答,你不回答我就认为你不懂,因此很多孩子就这样被判断为智障。实际上这是不对的。
接下来这个误区也是很需要澄清的。我们很多家长认为,包括在网上查到的很多资料都说,自闭症是不可治愈的,没有办法恢复到正常状态,干预只能起到改善的效果。
因此我们的很多家长心情都非常沉重。这种心情我也非常理解。但我要在这里澄清一下,的确,在1990年前,在欧美国家的自闭症人士多数被送到精神病院度过一生。但1990年后,尽管有不少自闭症人士,尤其是严重的自闭症,依然会成为了残障。但随着对自闭症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积极科学的干预,很多自闭症人士已经有了很好的预后,虽然他(她)们有很多依然存在着情绪障碍,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需要终生干预,如果社会包容度增高并给予科学干预,自闭症人士会有幸福的人生。
主持人:刚才您说到自闭症的幸福人生,那有无具体的例子呢?
邹主任:有的,我诊断的孩子中有上中山大学的,上海交大的,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他们成年后的确还有情绪问题,但已经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我们不能认为有焦虑问题、有抑郁问题就是残疾。如果我们的社会的包容度更高,接受能力更强,那可能这种情绪问题都没有了。
可能在我们中国,30-50%的人可能真的成了残疾人,但相信在未来,我们变成残疾人的患者会越来越少。这需要我们的医生、新闻媒体、家长、幼儿园的老师们等等一起努力,我们不要用传统的单一的标准去看待,如果孩子没有给学校带来太大的干扰,就不要区别对待。我们的家长也不要听到自闭症就崩溃,这是不对的,特别是一些轻度自闭症、中度自闭症,在经过科学正确的干预后可以有很好的生活,我们不能认为有一些特别之处就是残疾人士。我们每个人都有特别之处,我们社会应该去接纳这种不同。
给大家介绍两位例子。这位是世界著名的畜牧专家,她小时候被诊断为自闭症,医生说她不可能治好,会终身残疾。但后来在科学的家庭干预下,她成为了一位畜牧专家。她妈妈当时说了一句话:“她不缺什么,她只是不同。“第二位是罗宾逊,是一名大学教授,他一样有自闭症的很多问题,但他说:”我不理解为什么不看别人的眼睛就是不对的“
实际上我们给大家举这两个例子,是想跟各位家长说,不要一听到自闭症就心情沉重,就崩溃。我们自闭症分为很多谱系,不同的自闭症不同。很多经过科学干预后是可以有很好的生活的,我们要有信心!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下一个误区。孩子不说话、内向、胆小、目光躲避是自闭症吗?内向、胆小、目光躲避不是自闭症的表现。自闭症的孩子可以内向,也可以外向,我们诊断自闭症不是依靠这个的。
自闭症人士往往对自然世界的兴趣大于人际关系的世界,很多轻度外向的自闭症人士成年后会显得内向,是因为社交障碍让他(她)们选择了探索物质世界。
接下来我要讲的这个误区呢,是很多家长都有的。我们家长一听到孩子有自闭症,就把孩子送到干预机构进行感统训练。但自闭症的发病机制远不是这么简单,涉及到人脑的很多部位,部分自闭症人士存在内耳前庭功能的问题,不是自闭症的主要问题。我国几乎所有自闭症机构普遍开展的感觉统合训练对自闭症干预的意义不大。各种孩子的体育活动和游戏都可以促进儿童运动能力和运动协调能力(感统)的发展,没有必要花钱送孩子到机构进行感统训练,意义不大。自闭症的核心缺陷是社交沟通障碍,以及由此带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还有一个误区,就是有些人认为自闭症的孩子都是天才。的确,大约7%-10%的自闭症人士在某些方面有天赋,多数是在艺术、科学、自然、工程、技术的某个领域,其中有少数有极高的天赋,可能为人类做出重要贡献。我们还发现有单项天赋的自闭症儿童比率可能比普通发育儿童高。多数自闭症孩子有特殊兴趣,一般来说在这些方面他们并没有比其他孩子有更强的能力表现。但这些特殊兴趣和特殊能力并非过去所说的是没有用的,发现、培养转化得当,可以成为这些孩子们成年后的工作类型。
主持人:这对我们很多家长都是一个重要的启示,我们不要求全面,专一的发展也不错。
比如我下面讲到的几个例子,他们都是具有某些兴趣和天赋的自闭症患者。
当然我们不是宣传自闭症都是天才,大约7%-10%的自闭症人士在某些方面有天赋,而且这部分人大部分被我们的教育给破坏掉了。我们想说的是,自闭症也有很厉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