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葛兰汀:第一个现身说法的自闭症患者
发表于 : 周五 8月 09, 2019 10:50 am
来自:这里
7年前,HBO以天宝葛兰汀(Temple Grandin,1947~)为名,拍了一部温馨的电影(台译《星星的孩子》,2010),这也是她一生中声望最高的时候。平面、电子媒体争相访问她,访问这位自闭症的动物行为学家、这位全球首位替自闭症患者讲出心声的女性。
不过,这部电影可说来得有点迟,她的著作《星星的孩子》(Emergence:Labeled Autistic,1986),早在1/4世纪前已出版,当时自闭症就和其他神经、精神的许多疾症一样,还不是公开讨论的社会议题。换句话说,家里诞生这样的孩子,多数家属只能默默叹息、流泪,每个国家的相关资讯、资源都很少,无数自闭症孩子错过了早期疗育的帮助,永远闭锁在他们的内心世界。
著名作家、精神科医师萨克斯(Oliver Sacks,1933~2015)是少数为《星星的孩子》写书评的人,他说:「此书史无前例,杰出且不可思议,就这样出版了。天宝葛兰汀的成长过程(emergence),一个被标签为自闭症(labeled Autistic)的人,首次现身说法,讲出自闭症患者在想些什么。不可思议的是,医学界一向专霸的认为,自闭症患者没有内心世界,不可能想些什么;杰出的是,著作本身极其直接与清晰。天宝葛兰汀的声音,来自于巨大沉默之处……而她不仅为自己发声,还为千千万万个自闭症患者讲出了心声。」
《星星的孩子》在自闭症患者争取各方面权利的运动中,确实是个里程碑,也鼓励了其他自闭症患者、家属或研究者,接踵写出关于自闭症的心得。然而天宝的游说方式始终独树一帜,她本身是动物行为学家,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书多年,且帮助美国、加拿大的畜牧业改善畜养环境,以增进动物福利,不但贡献良多且声名远播,她也是第一位提出必须以「视觉思考」去理解自闭者言行的人。
无论以教育或医疗帮助自闭症患者,理解他们所处的身心状况,永远是首要条件。天宝葛兰汀持续研究、著作,并四处演讲,告诉公众理解自闭症患者的重要性。她强调,人类世界需要不同种类的心灵,而自闭症患者的心灵值得珍视。
https://youtu.be/ULc1c206JM4
葛兰汀母亲Eustacia也是自闭症患者权利活跃的代言人。她开玩笑说,葛兰汀5岁才学会讲话,从此没有闭嘴过。葛兰汀曾说过,小时候妈妈的最大心愿,就是能够看到她开始讲话。
一位锲而不舍的妈妈
台湾迟至1999年才见葛兰汀的处女作中译,全名为《星星的孩子:一个畜牧科学博士的自闭症告白》(应小端译,天下文化出版),当时距离台大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开始从事自闭症患早疗,虽已有30年,但学校系统对于该如何教育自闭症孩童仍苦无对策。因为确诊为自闭症的孩童与日俱增,全台焦急的家长与特教界人士对于第一手的自闭症讯息,可说是如饥若渴,该书一年之内便再版8次。
葛兰汀的这本著作,比较像是她的回忆随笔。她写到自己小时候无止无休的尖叫、摇晃,不让人抱、对人不理不睬,脾气暴躁,动不动拿排泄物乱丢,或可以目不转睛的望着几颗砂粒、手指的纹路连续几个小时等等。爸爸不耐管教,决定把她往养护机构一塞了事,幸亏妈妈锲而不舍,带2岁多的她前往附近当时世界级的波士顿儿童医院,诊断出她脑部受损,并立刻接受一位神经医学家的建议,给她做语言治疗,还聘请专业褓姆,每天长时间和她玩一对一的各种益智游戏。
接着,她母亲明察暗访,找到一处能够对应她特殊需求的幼稚园,让她可以较轻松的过日子;一旦发现她行为偏差,便与老师们商量下一步,或许是调整教学法,或许是调整学校等。直到她13岁在亚利桑那州姨妈的牧场打工,逐渐确定将往动物学方面发展,进入大学攻读相关科系,才算是走上成人之路。
虽然如此,葛兰汀在《星星的孩子》中,仍多处提到她在初中与高中与同学格格不入,由于完全不懂其他人在做什么、想什么,而她自觉有趣的事,无论怎么一而再的与他们倾诉,都得不到回响。他们常讥笑她,说她是「录音机」。她受到欺负时,往往回应以暴力,总能适时得到老师们的教诲,变得循规蹈矩。
自闭症患者脑部结构与常人不同,时而出现无名的压力,她竟然透过姨妈牧场里管束狂暴牛只的牛槽,得以释放压力,回家仿做了一个这样的机器,也就是大家后来常提到的拥抱机(hug machine)或挤压机(squeeze machine)。这是她奋斗自疗、自救之始。
葛兰汀发现自己对于图像特别有心得,例如高中几年对于「门」与「通过那扇门」的执迷,让她的内心与世界有了联结。这是来自约翰福音的暗示:「我就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自闭症患者较无抽象思考能力,以致她傻傻的一直在寻找这扇「门」,有一天,终于鼓起勇气走进学校加盖中大楼的门,攀上顶楼,发现一个小瞭望室,从三扇大窗户望出来,可以俯视群山:
我坐在一个大窗的窗边,看着月亮从山脊后面升起,与天上的星辰会合。我内心充满一种被释放的解脱感。好几个月来,我第一次觉得有安全感,对将来充满希望。我被大爱与喜乐充满。我找到了!通往天堂之门!我脑中乱飘的思绪,现在似乎有了意义。
多年后,葛兰汀终于了解「门」只是个视觉的象征,有些自闭症患者较擅长做视觉思考,需要具体物件来促进观念形成及自我觉醒。这时,她不禁莞然而笑。
一些有先见之明的疗育者
葛兰汀很幸运,有一个深思熟虑并坚决挺她到底的妈妈──Eustacia Cutler,此人家世不凡,从祖父到父亲两代都是大企业家,她自己毕业自哈佛大学英文系,19岁生下葛兰汀。对于葛兰汀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受限于当时的医学检验条件,即连波士顿儿童医院能够断定的也有限,Eustacia凑巧拿到一份「行为异常儿童诊断检查表」,这是自闭症研究中心(Autism Research Institute)创办者Bernard Rimland(1928~2006)所设计的,他是国际知名的自闭症权威,儿子也是高功能的自闭症患者。填完这份测验,妈妈心里有数,葛兰汀应该是自闭症,而她得到正式确诊,要迟至40几岁,也就是1980年代末期了。
自闭症资讯最发达的美国,都尚且如此,就不要说台湾了。在1970年,有一位毕业于台大心理系的杨思根,在台大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做技士,他心仪史金纳(BFSkinner,1904~1990)的行为心理学,认为「操作制约」(operant conditioning)的刺激与回馈,可以用来形塑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虽然他们与人甚难沟通,至少可以训练他们日常生活自理,配合一般家庭或学校的起居作息。在他建议下,该中心成立了台湾(更或许是世界)第一个「行为治疗室」。
7年前,HBO以天宝葛兰汀(Temple Grandin,1947~)为名,拍了一部温馨的电影(台译《星星的孩子》,2010),这也是她一生中声望最高的时候。平面、电子媒体争相访问她,访问这位自闭症的动物行为学家、这位全球首位替自闭症患者讲出心声的女性。
不过,这部电影可说来得有点迟,她的著作《星星的孩子》(Emergence:Labeled Autistic,1986),早在1/4世纪前已出版,当时自闭症就和其他神经、精神的许多疾症一样,还不是公开讨论的社会议题。换句话说,家里诞生这样的孩子,多数家属只能默默叹息、流泪,每个国家的相关资讯、资源都很少,无数自闭症孩子错过了早期疗育的帮助,永远闭锁在他们的内心世界。
著名作家、精神科医师萨克斯(Oliver Sacks,1933~2015)是少数为《星星的孩子》写书评的人,他说:「此书史无前例,杰出且不可思议,就这样出版了。天宝葛兰汀的成长过程(emergence),一个被标签为自闭症(labeled Autistic)的人,首次现身说法,讲出自闭症患者在想些什么。不可思议的是,医学界一向专霸的认为,自闭症患者没有内心世界,不可能想些什么;杰出的是,著作本身极其直接与清晰。天宝葛兰汀的声音,来自于巨大沉默之处……而她不仅为自己发声,还为千千万万个自闭症患者讲出了心声。」
《星星的孩子》在自闭症患者争取各方面权利的运动中,确实是个里程碑,也鼓励了其他自闭症患者、家属或研究者,接踵写出关于自闭症的心得。然而天宝的游说方式始终独树一帜,她本身是动物行为学家,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书多年,且帮助美国、加拿大的畜牧业改善畜养环境,以增进动物福利,不但贡献良多且声名远播,她也是第一位提出必须以「视觉思考」去理解自闭者言行的人。
无论以教育或医疗帮助自闭症患者,理解他们所处的身心状况,永远是首要条件。天宝葛兰汀持续研究、著作,并四处演讲,告诉公众理解自闭症患者的重要性。她强调,人类世界需要不同种类的心灵,而自闭症患者的心灵值得珍视。
https://youtu.be/ULc1c206JM4
葛兰汀母亲Eustacia也是自闭症患者权利活跃的代言人。她开玩笑说,葛兰汀5岁才学会讲话,从此没有闭嘴过。葛兰汀曾说过,小时候妈妈的最大心愿,就是能够看到她开始讲话。
一位锲而不舍的妈妈
台湾迟至1999年才见葛兰汀的处女作中译,全名为《星星的孩子:一个畜牧科学博士的自闭症告白》(应小端译,天下文化出版),当时距离台大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开始从事自闭症患早疗,虽已有30年,但学校系统对于该如何教育自闭症孩童仍苦无对策。因为确诊为自闭症的孩童与日俱增,全台焦急的家长与特教界人士对于第一手的自闭症讯息,可说是如饥若渴,该书一年之内便再版8次。
葛兰汀的这本著作,比较像是她的回忆随笔。她写到自己小时候无止无休的尖叫、摇晃,不让人抱、对人不理不睬,脾气暴躁,动不动拿排泄物乱丢,或可以目不转睛的望着几颗砂粒、手指的纹路连续几个小时等等。爸爸不耐管教,决定把她往养护机构一塞了事,幸亏妈妈锲而不舍,带2岁多的她前往附近当时世界级的波士顿儿童医院,诊断出她脑部受损,并立刻接受一位神经医学家的建议,给她做语言治疗,还聘请专业褓姆,每天长时间和她玩一对一的各种益智游戏。
接着,她母亲明察暗访,找到一处能够对应她特殊需求的幼稚园,让她可以较轻松的过日子;一旦发现她行为偏差,便与老师们商量下一步,或许是调整教学法,或许是调整学校等。直到她13岁在亚利桑那州姨妈的牧场打工,逐渐确定将往动物学方面发展,进入大学攻读相关科系,才算是走上成人之路。
虽然如此,葛兰汀在《星星的孩子》中,仍多处提到她在初中与高中与同学格格不入,由于完全不懂其他人在做什么、想什么,而她自觉有趣的事,无论怎么一而再的与他们倾诉,都得不到回响。他们常讥笑她,说她是「录音机」。她受到欺负时,往往回应以暴力,总能适时得到老师们的教诲,变得循规蹈矩。
自闭症患者脑部结构与常人不同,时而出现无名的压力,她竟然透过姨妈牧场里管束狂暴牛只的牛槽,得以释放压力,回家仿做了一个这样的机器,也就是大家后来常提到的拥抱机(hug machine)或挤压机(squeeze machine)。这是她奋斗自疗、自救之始。
葛兰汀发现自己对于图像特别有心得,例如高中几年对于「门」与「通过那扇门」的执迷,让她的内心与世界有了联结。这是来自约翰福音的暗示:「我就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自闭症患者较无抽象思考能力,以致她傻傻的一直在寻找这扇「门」,有一天,终于鼓起勇气走进学校加盖中大楼的门,攀上顶楼,发现一个小瞭望室,从三扇大窗户望出来,可以俯视群山:
我坐在一个大窗的窗边,看着月亮从山脊后面升起,与天上的星辰会合。我内心充满一种被释放的解脱感。好几个月来,我第一次觉得有安全感,对将来充满希望。我被大爱与喜乐充满。我找到了!通往天堂之门!我脑中乱飘的思绪,现在似乎有了意义。
多年后,葛兰汀终于了解「门」只是个视觉的象征,有些自闭症患者较擅长做视觉思考,需要具体物件来促进观念形成及自我觉醒。这时,她不禁莞然而笑。
一些有先见之明的疗育者
葛兰汀很幸运,有一个深思熟虑并坚决挺她到底的妈妈──Eustacia Cutler,此人家世不凡,从祖父到父亲两代都是大企业家,她自己毕业自哈佛大学英文系,19岁生下葛兰汀。对于葛兰汀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受限于当时的医学检验条件,即连波士顿儿童医院能够断定的也有限,Eustacia凑巧拿到一份「行为异常儿童诊断检查表」,这是自闭症研究中心(Autism Research Institute)创办者Bernard Rimland(1928~2006)所设计的,他是国际知名的自闭症权威,儿子也是高功能的自闭症患者。填完这份测验,妈妈心里有数,葛兰汀应该是自闭症,而她得到正式确诊,要迟至40几岁,也就是1980年代末期了。
自闭症资讯最发达的美国,都尚且如此,就不要说台湾了。在1970年,有一位毕业于台大心理系的杨思根,在台大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做技士,他心仪史金纳(BFSkinner,1904~1990)的行为心理学,认为「操作制约」(operant conditioning)的刺激与回馈,可以用来形塑自闭症儿童的行为。虽然他们与人甚难沟通,至少可以训练他们日常生活自理,配合一般家庭或学校的起居作息。在他建议下,该中心成立了台湾(更或许是世界)第一个「行为治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