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孩子对什么都没兴趣,强化物该怎么开发?

应用行为分析,早期丹佛模式,地板时光,动机操控,RDI 等 - ABA,ESDM,DIR,RDI, SERTS, Son-Rise etc.
回复
头像
khu
注册用户
注册用户
帖子: 2098
注册时间: 周二 3月 12, 2019 10:55 am
国家/城市: 多伦多
联系:

自闭症孩子对什么都没兴趣,强化物该怎么开发?

帖子 khu » 周四 4月 18, 2019 8:28 am

强化之路千万条,孩子喜欢第一条。

啥也不爱怎么办?认输了(liǎo)?
星娃家长可都没少为“强化”这件事儿操心:
孩子学啥都没动机!
就知道晃手,啥也不干!
盯着平板电脑眼睛都直了!
夸奖没用,比不过吃一口!
... ...

自闭症孩子的强化物,到底咋开发?
1“除了摇自己的手,他什么也不喜欢。”
——“我知道教,孩子没动机学啊!”
——“从孩子喜欢的东西入手。”
——“我真没发现孩子有什么特别喜欢的,他对什么都没兴趣,哦!吃的除外。”
几乎每一次听家长和老师沟通,都会听到这样的对话。
孩子好像对什么都没兴趣,家长也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如果你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那就先想一想,孩子无所事事的时候,会干什么?有什么样的表现?
每个孩子在无聊的时候,其实都会做一些事情,可能不太容易被发现。
他看起来好像在呆呆的望着窗外,但其实他可能在看外面随风摇曳的树枝;

他一直在闻自己的手,其实他可能是在闻洗手液留下的淡淡清香;
他一直在前后摇晃,其实他可能就是觉得这样子晃很好玩... ...
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自我刺激吗?我还想消除他这些行为呢,怎么能用这些做强化呢?”

这些自我刺激是不可以作为小朋友的强化,可一开始,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就是自我刺激。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孩子的这些自我刺激中,开发出强化物。
如果孩子喜欢前后摇晃,可以带他去试一试跷跷板,或许他会喜欢;
如果孩子喜欢不停的摇手,可以给他一个摇铃;
如果孩子总是喜欢把手放在眼前,那他可能在找寻一些视觉上的刺激,可以试试给他一个发光的玩具。
有时候,孩子总表现出自我刺激,可能就是因为孩子兴趣太少,没什么可玩的,没什么可做的,就只能选择“最简单”的自我刺激来找点乐子。
所以,我们可以从孩子的自我刺激,甚至是一些问题行为中,发现孩子感兴趣的点,从而把这些自我刺激“转换”为强化物。

2 开发一个新的强化物有多难?
“开发强化物”就好像是一句拗口的魔咒,心里明白,做不出来。
开发新的强化物,家长在家能怎么做呢?
首先,在以往的生活与干预中,一定有一个孩子最喜欢的东西,大多数,都是食物。
比如说,小明最喜欢吃的,就是糖。糖果,就是小明的最强强化物。给小明开发新的强化物,我们需要借助糖果的力量。
首先,家长需要找到一个孩子的中性强化物。
什么是中性强化物呢?举个例子:小明妈在小明面前拿出一个吹泡泡玩具,小明看到了,但没什么反应,直接就忽略,跑到别的地方去了。或者妈妈给小明几个玩具选择的时候,他既不会非常嫌弃地推开,也不会主动去选择泡泡玩具,那其实这个玩具对于小明来说,就是一个中性强化物。
妈妈是怎么把这个泡泡玩具变成小明的强化物的呢?
一开始,妈妈先向小明展示这个泡泡,小明并没什么反应。
然后,妈妈会玩这个玩具,每当小明看向这个玩具时,妈妈就给小明舔一下棒棒糖作为奖励。因为对于小明来说,糖是最强强化物。
慢慢地,小明就知道了看向泡泡,就会“有好事发生”。渐渐,小明开始接近泡泡,并且慢慢自己玩起来,泡泡也给小明带来了一些乐趣,泡泡逐渐就成了小明的强化物。
妈妈这样做,就是为了把泡泡——这个待开发的中性强化物,和小明喜欢的其他物品,建立一种联系。
但这里面仍有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果孩子还有一些其他的已知强化物,也需要搭配出现。比如,小明除了糖果,还喜欢一种小饼干和薯片。那么小明看向泡泡的时候,这些食物就可以交替出现,不要总是盯着已有的一种。
你想想,就算你再喜欢糖果,把你扔到糖果店好几天随便吃,很快也就够了。
这样开发强化物的“程序”,我们可以应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开发玩具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与孩子的年龄相符合。以前有家长问:“我孩子10岁了,还喜欢看天线宝宝,这正常吗?”这里的年龄相符,不要用生理年龄来衡量。可能孩子现在就是很小的小朋友的能力水平,对于小小孩子来说,喜欢看天线宝宝,也可能很正常。
如果孩子喜欢的确实不太符合孩子的能力了,那我们就观察一下,孩子到底喜欢其中的哪一个点,我们用这个点,给孩子开发新的强化物。
多开发一些玩具,替代食物的强化。
一个玩具可以有很多种玩法,就用呼啦圈举例:可以套在胳膊上晃;可以把呼啦圈转着“扔”给小朋友让他接;可以用呼啦圈玩“钻山洞”的游戏;可以用呼啦圈套住小朋友玩“开火车”... ...
我们家长总是想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标准的玩法”,但其实有时候,玩具更像是一个媒介,正确的玩法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用这个玩具,和孩子做出什么样的互动。有时候,就算是拿着小火车抛起接住,孩子也可能玩的不亦乐乎。
所以,不要再纠结玩具“应该”怎么玩,多想一想“可以”怎么玩吧!

3 电子产品可以做强化物吗?
小朋友们普遍都很喜欢电子产品,家长们会担心,孩子看太长时间的电视、平板,会让孩子越来越不爱和人沟通,怕孩子沉迷。干脆让孩子少接触,甚至不让再接触了。
其实家长只要把握好“度”,电子产品也可以作为孩子的强化物,毕竟是难得的,孩子喜欢的。
比如,在学习的时候,这些电子产品可以作为孩子完成某些任务或目标的奖励,可以看30秒喜欢的动画片,或者看一小段喜欢的片段。在学习之外,就不要或者很少给孩子玩电子产品,不必因为过于担心孩子沉迷而完全禁止孩子玩。
对于其他孩子喜欢的东西,也是一样,不要无度地给孩子,要有节制,有底线,及防止给多了孩子很快就不喜欢了,也防止孩子沉迷在里面,变得不可控制,过犹不及。

4 为什么赞美总是不管用?
孩子一直需要物品、活动强化也不是长久之计,在社会生活中,不是每一次孩子做的好,都能立刻给到物品、活动等强化的,所以,如何让孩子接受社会性强化物,就很重要了。
社会性强化物一般是指孩子比较喜欢接受的语言或身体刺激,例如口头赞美:好孩子!你真棒!太好了!等等,或者温柔的轻拍,拥抱、点头、微笑等等,甚至有时候是一个关注的眼神。
家长都会慢慢开始尝试用表扬孩子来代替食物、活动的给予,但好像对孩子并没有什么作用。赞美真的对自闭症孩子管用吗?
我们先反思一个问题:孩子真的懂你的赞美是什么意思吗?
当你“张牙舞爪”对孩子表达你的开心、认同、赞美时,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你在干什么,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意思。这就不怪人家孩子不给你反应了。
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不必等孩子做对了,做好了才给他赞美,给表扬,给拥抱... ...我们可以经常这么做,或者伴随着一些物品、活动的强化。先让孩子明白,“称赞”是一个特别好的事情,慢慢孩子自然就会喜欢上称赞。
孩子真正喜欢上称赞以后,再把它变成强化物。
你再赞美孩子的时候,他自然就明白了其中的意义了。这时候,赞美,才是孩子有力的强化。
当我们寻找、开发孩子的强化物的时候,观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我们觉得吸引孩子的东西、孩子会感兴趣的点,其实他们根本就不来电。还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明明对这东西表现出喜欢了,怎么我买了一堆给他她就不喜欢了?


声明:中文译文均为谷歌翻译,外加人工校对。以帮助英文不好的自闭症家长。如有出入,请以原英文出处为准。

头像
khu
注册用户
注册用户
帖子: 2098
注册时间: 周二 3月 12, 2019 10:55 am
国家/城市: 多伦多
联系:

Re: 自闭症孩子对什么都没兴趣,强化物该怎么开发?

帖子 khu » 周四 4月 18, 2019 8:29 am

举个例子:

阿华每天都拿着一根筷子,妈妈看他喜欢,就准备了一大堆打算当强化物,可是新筷子给阿华了,他也不要,没办法妈妈就只能把旧筷子给他。

后来妈妈才发现,阿华不是喜欢筷子,是这只木质的筷子被水泡久了,筷子头开始掉小细屑,阿华是喜欢抠那个地方。


你看,有时候我们看到的,都不一定是准确的,所以,要想抓住孩子的喜好,就需要家长们多观察,多分析。



生活总有意料之外,育儿之路也一样充满潜藏的惊喜。
声明:中文译文均为谷歌翻译,外加人工校对。以帮助英文不好的自闭症家长。如有出入,请以原英文出处为准。

头像
khu
注册用户
注册用户
帖子: 2098
注册时间: 周二 3月 12, 2019 10:55 am
国家/城市: 多伦多
联系:

Re: 自闭症孩子对什么都没兴趣,强化物该怎么开发?

帖子 khu » 周二 5月 07, 2019 10:40 pm

强化物的别样理解
讲ABA多了,与家长和专业人士接触也多。入门的,未入门的,听说的,依葫芦画瓢的,提到ABA,再熟悉不过的,好像就是强化了。

强化似乎人人都懂,对于那个“这样做(模仿训练)”然后让孩子舔一舌头棒棒糖(或者山楂片,薯片,各种片)再加上“做对了,你真棒”的经典范式,似乎人人都很在行到有点不屑的程度。

关于这种教条式的强化程序也是有很多内涵的,在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和咨询中都强调过了不知道多少遍了,网络上也随处可见笔记心得之类的转载,此处就不再泼墨了。

今天专门谈谈,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自然式教育体系下的强化物问题。

有专家说,情感的,言语的互动才是最好的,最高级的,自然的强化物。物质性的只在初期管用,以后就要尽量避免。于是,很多家长很快,甚至可能比专家预料的还快地废弃了糖果饮料玩具喜好,甚至害怕孩子喜欢上这些东西,美其名曰防止“刻板”。同时费尽心机追着孩子的屁股说话,孩子无趣,自己尴尬,整得训练时自己就像祥林嫂,不管人家听不听,得着机会就说“我原本知道……”那一类的套话。

在以琳坐诊咨询,一个女孩注意力似乎很不集中,从青蛙到泡泡似乎都很难入她的法眼。使劲浑身解数似乎也很难博得回眸一盼。情急之下拿起方静给我准备的削了皮的苹果块,用牙签挑着,嘎吱嘎吱地嚼了起来,边吃边看着那个“心不在焉”的小姑娘。也许是我吃的兴味很浓,也许是嘎吱嘎吱的响声,她突然沉静下来,闪亮的瞳眸正视着我的一举一动,专注的像一个正常的孩子。稍后轻启双唇,蹦出了进入咨询室以来第一个真正有意义的交流的词汇“吃梨”。不知道妈妈有没有注意,我可是喜出望外。赶紧挑起一块,送到她的嘴边,边乐呵呵地问她说,“是的,叔叔在吃梨,你要不要吃一块?”

“吃”,她话音刚落,我就把苹果送到了她的嘴里,她舔了舔,也许咬了一下,就吐出来。转头向妈妈,“妈妈吃”。并举着牙签向妈妈嘴边。妈妈很被动地要吃(妈妈似乎知道她不爱吃苹果;我们的妈妈们通常会如此,如果知道孩子特别喜欢吃这个,而首先让我们吃,我们一定非常欣喜甚至感动,肯定不会忘了强化;但如果我们知道她并不爱吃,可能也就无反应地吃了,因为没有谁觉得孩子脏。但一般不会想到夸孩子这种分享的举动,尽管从内心的分析来看,她也许还没有分享的动机),我赶紧提醒,“你要谢谢她呀”。妈妈心领神会,脸上就像孩子把最爱吃的东西分给了自己一样。接下来,猜猜看有什么发生?孩子主动地又挑了一块,这一回,她没有往自己嘴里放,而直接递到妈妈嘴里(这相对于刚才往自己嘴里放了以后才给别人更接近于主动分享,为什么会出现或者增加这样的行为,有心的家长应当已经点头微笑了)。

如此,她在这短短两三分钟的时间里,从目光、眼神、表情到语言和行为就像完全从自闭的闸门里被释放出来一样,互动是如此的和谐与自然。

不记得是不是同一个家长了。她提到在训练的时候,都不敢把孩子喜欢的拼图(板)游戏给孩子作为强化物。因为她不喜欢训练而太喜欢这个拼图(板),以至于给了她就收不回来。在家里也不敢把这个放给她玩,说是害怕她形成刻板的行为。

放着这样好的强化物,让它束之高阁,对于孤独症儿童的训练来说,简直是暴殄天物!在教条式的回合训练模式中,我们完全可以用简单的拼图(比如只有两三块)作为强化物,这样既保持它对训练的兴趣,又不至于沉溺进去反而影响了训练。而在家庭里,则完全可以用较为复杂的拼图(比如30块或者40块)来保持她对自然话题的注意和维持。比如,我们把拼图的框给她,再给她4到5块拼图,让她开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利用行为动量,形成自然的强化物)。但是我们把握剩余的几十块在自己手上,每当她需要的时候我们借机做一些简单沟通性的教学活动(比如数数看,你已经拼了几块了?你想要什么颜色(或者形状)的呀?或者这个拼图跟学校的一样吗?怎么不一样?等等。或者把一个相对复杂的主题比如,看过的一本书,一个电影,或者参加的一个活动,拆开来放在每一个要求下一块的活动间歇里完成。总而言之,根据孩子的能力因材施教。关键在于,这个强化物(完成40到50块拼图的活动)不是完完全全撒手给她(那样,可能真的就变成刻板的兴趣了),而是由我们控制着节奏和进程。当然,像这样的ABA教学,除了上面交代的对强化物的控制和发现以外,还要特别注意实时地把握孩子的能力和困难,及时辅助她成功(关于这一点,是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但是又很难言传清楚的事情,我只能提醒父母,多闻不如一练,成功才是关键)。

限于时间关系,在以琳我讲的最充分的ABA也不过是这个强化。但还是觉得没有讲的更透,回过头来补充一些家长咨询的例子,促进家长和专业人员的思考。

孤独症的孩子的命运不是掌握在政府、机构、医院等提供帮助的人员手里,而是掌握在家长自己手里,各家的不幸各个不同,但成功的家长,在我看来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1)善于学习;(2)勤于思考;(3)乐于训练。

既学且思不训练,只有主意无定见;只练不思也不学,白搭功夫与金钱。

你们的朋友,所谓的专家 郭延庆
声明:中文译文均为谷歌翻译,外加人工校对。以帮助英文不好的自闭症家长。如有出入,请以原英文出处为准。

回复

在线用户

正浏览此版面之用户: 没有注册用户 和 9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