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生的行为理论主义来源于巴普洛夫的研究工作。华生认为“刺激-反应”的条件反射过程及其原理是所有行为(心理)产生的基本原理。而条件反射是不同意非条件反射的后天学习过程,因此,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后天环境中适当的刺激和适当的反应的连接的结果。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可以从刺激-反应来进行分析。他和Rayner1920做了Little Albert的实验来证明儿童的情绪也是刺激-反应的结果。
在华生之后,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Burrhus Fredericr Skinner斯金纳。他是英文专业本科出生,原先想当一名作家,不料没那个天赋,却成了一个对机械怀有极大兴趣的心理学家。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博览群书,吸收了很多前人的工作,他最大的贡献是把行为分为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强化,作为控制行为的手段,被斯金纳提出。他指出:如果一个操作行为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其强化会增强。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操作性行为出现后,我们给这种行为强化,那么就可能控制这种行为再次出现。任何刺激,只要增加反应频率,就是强化物。相反,如果一个操作性行为不被强化,它未来出现频率就不一定增加。这个理论奠定了行为分析后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斯金纳提出,任何一个动作,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动作,都是一个运动序列,都是一连串的刺激-反应单元组成的,叫反应连锁chain。因此,任何一个动作都可以被分为多个反应单元,通过对反应单元的塑造shape,就可以让学习者完成复杂的行为反应。在以后的实验,研究和应用中,学者们把这个理论很好地发展,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把行为分析运用到治疗自闭症孩子身上。
斯金纳还发明了育婴箱,曾经在美国被疯卖,但也被教育学的人批判。曾经斯金纳的女儿在大学课堂上听着老师说着斯金纳很残忍地把亲身女儿放在育婴箱里,把女儿变成了一个精神病。他女儿站起来为父亲澄清,感谢父亲让她更健康地成长。后来他女儿不仅事业有成,而且感情健康。
https://youtu.be/1VNYFlK3iCc
这是wiki上他的强化理论:
https://wiki.mbalib.com/wiki/%E6%96%AF% ... 6%E8%AE%BA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斯金纳从20世纪20年代末,在哈佛大学就读研究生时起,便开始了动物学习的实验研究。他采用的被试多为大白鼠、鸽子和猫等动物。他自制实验装置,早期的实验装置构造比较简单,适于用大白鼠做实验,在一个矩形通道中间穿一根横轴,使其呈天平状平衡安置在一块固定的木板上。当大白鼠从矩形通道的一端跑向另-端时,矩形通道就发生倾斜。每当通道倾斜时,附臂就钩住旁边安置的一个轮子,并使轮子移动一个缺口,使一个缺口内的食物经漏斗落入食物盘内。这样,大白鼠在矩形通道内学会来回穿梭跑动,通过自己的动作获得食物奖励,见右图所示。
30年代后期,斯金纳为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精心设计制作了一种特殊的仪器,即一个阴暗的隔音箱,箱子里有一个开关(如用白鼠为被试,即是一小根杠杆或一块木板;如以鸽子为被试,就是一个键盘)。开关连接着箱外的一个记录系统,用线条方式准确地记录动物按或啄开关的次数与时间,如左图所示。这个实验装置被称为“斯金纳箱”(Skinner box)。在实验时,并不是动物每一次按杠杆或啄键盘都给食物,食物的释放方式由实验者决定。一面的箱壁上有一根横杆,恰巧装在一只小食盘和喷水口上面。老鼠在笼子里面爬来爬去,当它碰巧把前爪放在横杆上并压下它时,一粒饲料会自动落下到食盘里。笼子外面连接的一些设备会自动的在移动纸带上画出一条线,一分钟一分钟的记录下压下横杆的次数,从而记录老鼠的行为。这比桑代克的迷箱方法先进了很多,更容易收集数据,实验者所作的工作也更为简单、容易,他们不需要时时盯着老鼠,更不需要在横杆压下时及时的递送饲料,而只需要查看纸带上的记录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