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颖讲思维和学业

应用行为分析,早期丹佛模式,地板时光,动机操控,RDI 等 - ABA,ESDM,DIR,RDI, SERTS, Son-Rise etc.
回复
头像
khu
注册用户
注册用户
帖子: 2098
注册时间: 周二 3月 12, 2019 10:55 am
国家/城市: 多伦多
联系:

万颖讲思维和学业

帖子 khu » 周一 3月 18, 2019 5:26 pm

(先强调,思维和学业不是重点,重点是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即万颖的生活教育理念,即来源于生活,学会生活,最后能驾驭生活。以下讲的这些,都是教学中的末节的东西,是些急功近利的技术。教学的目标应该是让孩子更好的生活。)
我曾经把认知和思维当作训练的全部,后来发现这样孩子不能自己活下去。但这么做的一个好处是教会孩子思维和分析,把分析和思维当作了自己的工具,也可以弥补一些社会性的思维。

要思考我们孩子的几个关键的问题:
一、能不能明辨是非。即家长有没有坚持原则。
二、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意识。有些孩子碰到问题只会等着,只会着急,但不会去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这时要思考家长是否辅助和照顾太多。
三、有没有调整自己情绪。原因可能是,在需要调整的时候,家长包办了。如孩子把饮料打翻了,没得喝急着要哭,家长马上安慰并去买新的。这时是家长调整了而孩子没调整。这时应该是就没有得喝了,孩子自己要会调整,家长可以很同理的安慰,但不要给个新的。

因此,最重要的是孩子心智的发展。所以有的爱都是为了启发孩子的心智,这是最重要的。

生活教育理念需要:
一、活着的能力,如自理。这样的话不能把孩子当宠物养。
二、活下去的能力,即挣钱。之后是这种生活质量能持续下去。再之后是生活还比较快乐。这样的话,职场需要什么,就得现在开始思考,职场生存的一些心智能力。

家长觉得孩子上学很辛苦很有压力,但其实孩子会找自己的方式来自己调解、释压。他们会自己偷机玩下、发呆、聊天什么的,孩子的压力远没有家长想得那么高。但孩子得会自己释放压力。这个释放不一定是让他去玩或偷懒,做做家务什么的都可以。

所以生活教育理念是:
以生活为导向,生活需要什么能力,就要有什么能力。
生活是素材,环境上的事得让孩子自己适应。父母的做法和观点是教育孩子的导向。

我们的孩子做事慢,这是因为这个速度对我们的孩子而言,是对他最合适的。首先他会想:这事是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如穿鞋穿半天,就可能觉得还得有个人来帮我什么的。其次,是他不知道自己要做到什么程度。如穿鞋,他可能觉得自己把脚蹬进鞋子就已经做完了。再次,他不知道接下去还要做什么,所以不着急。最后,孩子觉得没有终点。孩子觉得,反正还有一大堆事要干,我不着急。
这些情况的原因,是孩子没有体会过。首先,这事得孩子自己完成。其次,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要思考是不是最后一步工作是由孩子完成的?如果是,孩子当然做事拖拉,等着家长来最后一下。最后,孩子做完一件事后,绝不是再做一件事,而是要强化一下。
具体如写作业慢:一、孩子是不是觉得写作业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不是得妈陪着我,我才会写?二、作业怎么样算写完?是不是老师留的一二三个作业写完就可以,还是写完了妈妈还会跑过来要求检查和复习?三、孩子知道不知道作业做到什么程度算对了?如一个题不会,孩子知道不知道要作完了再解决这个,还是先等着?等妈妈来教?
以上的问题,都是认知的问题,孩子不知道这些认知上的事。所以这是养孩子和养宠物的区别。养孩子,就得帮他建立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家长设计的思维体系。

孩子的核心障碍是社交障碍。因此孩子要知道:一、我和谁交往?要做一件事要找谁?和谁应该说什么?。二、我为什么要交往?也就是交往的目的是什么?即孩子知道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需求?需求是什么?怎么解决?三、交往的过程应该是怎么样的?一环环的教。
以上,都是认知。
这些东西应该怎么教,没有一个科学和课程,只有在生活中教学。如果找个老师过来做,设计个课堂,做个教案,在课堂里反复做,那也不真实。生活中一会一个事,量非常大。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上的定义是:综合动用感知、记忆、空间、想像、记忆等心理能力获得知识、经验的心理过程。万认为认识就是:通过各种感官功能对一个事物产生的感受,如一个杯子大小形状颜色功能,在哪里买的怎么买等等。而知道就是这个事物的规律。这些都不是教的,而是自己体验出来的。如今天我在这里讲课了,你们认识了这些东西,回家去做,做之后的东西就是你们自己总结出来的,绝不是我讲的这些了。
道是自己生成体会到的规律,先是了解了理论,去做之后发现可以变一下,之后形成自己的东西。
(之后讲了一些让孩子自己体验、自己思考的例子。万认为,思维不是她说一些方法去照着做就是思维,而是给一些启发给家长,家长自己去想。要想:这样做,孩子的脑子里会有什么变化?)


声明:中文译文均为谷歌翻译,外加人工校对。以帮助英文不好的自闭症家长。如有出入,请以原英文出处为准。

头像
khu
注册用户
注册用户
帖子: 2098
注册时间: 周二 3月 12, 2019 10:55 am
国家/城市: 多伦多
联系:

Re: 万颖讲思维和学业

帖子 khu » 周一 3月 18, 2019 5:26 pm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是动作思维。孩子靠动来产生的思维。之后过渡到形象思维。大了之后是抽象思维。一般来讲,两周之前的孩子没有形象思维。而到抽象思维,一般要到八周岁,即有逻辑关系的推理。所以我们不讲道理,直接做事。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就产生思维。家长的问题,往往是直接在教抽象思维,但孩子接受不了。我们可以陪着孩子做,但不是只用来讲。一定要让孩子动起来,就算边走路时都是:这是小草,你摸一下软不软?动起来了才能学到东西,只是在说让孩子听,那什么都没学到。
特殊教育只是我们孩子整个教育中很小的一部分,主要的还是要按整体教育的方法来教,只是用的方法上特殊一点。

注意力的培养,主要看孩子独力完成一件事,注意力能持续多久。刚开始,当然从孩子感兴趣的事入手,之后一点点拓展时间和其他事上。再之后,自己的事做完了,能等待别人做,听别人讲能听多久,再之后是和别人一起做能做多久。
要让孩子灵活,怎么让他更灵活?经验丰富了就灵活了。所以也是多做。

要让孩子把学到的东西和生活产生联系。一旦产生联系,思维就会产生。语言也是这样,要和孩子当时的动作及孩子的感受联系到一起。
如,在教语言时,要教孩子说:我。如果“我”这个词不会用,他无法社交,因为他不会把“我”从社交中抽离出来。

接下来,我按照皮亚罗的儿童心理学理论,把孩子的能力分8个领域来讲。(根据录音整理,所以可能不是以下8点。)

一、观察能力。
包括模仿和互动。模仿的前提是我看到、我记住、我做出来。
(举了些例,强调做训练时要给孩子一个模版观察,一起来边做边观察也行、已经放一个搭好画好的放那也可以。)
孩子的观察,有一部分是无意识观察、一部分是有意识观察。孩子是从无意识观察向有意识观察过渡的。要有意识观察,就要在孩子观察之前已经设计好让孩子观察的对象。同时,要把观察的方法教会孩子,是从上向下看、从左向右看。又如买个西瓜,外表是怎么样的,多重,触感怎么样。之后怎么切开,里面是什么样的,吃了是什么味道。吃完了把西瓜合上,又是怎么样的。
慢慢的,让孩子来描述这些东西。通过不断做这些,孩子慢慢学会观察和描述。
再之后提高要求,如:你觉得西瓜像什么?你最喜欢西瓜的什么部分?还有什么是像西瓜这样好吃(好玩)的?
进入一个新的空间、公共场所,都是观察。是什么地方,要怎么走,去哪里之类。但我们的孩子往往没有,是在寻找自己的兴趣点,或妈妈牵着走。这些地方往往是室内,室内的环境比较相似,功能也类似。孩子的需求是什么,就要找功能区。如孩子不知道放肥皂,可能就是他不知道放哪里,平时都是妈妈直接塞给他的,所以他直接塞给妈。要教孩子学会找到规律。
观察完静态的,就要开始观察动态的。如到一个广场,有小孩子跑、有小狗、有广场舞等等等等。边观察边总结规律。如:我们来早了,跳广场舞的还没来(让孩子知道,这个区域是跳广场舞的)。走在马路上,那是什么车,它向哪边开了,快不快,红绿灯在哪里(让孩子知道,怎么观察过马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到了不太熟悉的环境,就不会乱跑。之前是因为孩子不知道这里有什么,就乱跑,反正不能去的地方妈妈会叫我。

之后,观察一个事物的过程。需要的能力:一是认识人、物、动作等。二是组织。是按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一般是时间顺序。让孩子描述一遍(画一遍)之类。如果他没有描述一遍,那他只是知道了,但能力没有出现。
让孩子观察过程,如扫地叠衣服等等。观察了,之后可以让孩子做一遍,再描述一遍。
孩子小的时候,就是让他去看:妈妈在做什么,爸爸在做什么。孩子大一点,就要观察过程:去看看妈妈怎么洗菜的?去看看奶奶怎么收衣服的?这个过程逐渐拉长,这也是个安定的过程,也会让孩子学会怎么主动学习。这个观察过程中,也是有步骤,先点火,再烧锅,再放水,再下锅等等。而且之后对写文章、阅读理解很有帮助。

万的孩子有个固定动作,就是吃饭前去桌子旁边去看看,有什么菜,筷子碗放好没,煤气关了没,之类。
随着观察能力的提高,慢慢孩子会建立人与物品间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与环境间的联系。
在生活中,要多想想留些什么东西给孩子做。家长往往就是自己都做了。每做一件事,都不会只是训练了单一的能力。万颖介绍,她的孩子对外界兴趣很低,以至于青春期前那段时间,做家务成了他打发时间的唯一方式。万颖家一件衣服洗三次,衣服挂架子上都会被他拿回来再洗一次。
声明:中文译文均为谷歌翻译,外加人工校对。以帮助英文不好的自闭症家长。如有出入,请以原英文出处为准。

头像
khu
注册用户
注册用户
帖子: 2098
注册时间: 周二 3月 12, 2019 10:55 am
国家/城市: 多伦多
联系:

Re: 万颖讲思维和学业

帖子 khu » 周一 3月 18, 2019 5:27 pm

如果每天孩子一醒来,父母就不停的催:快穿衣服!漱口了!给你包子快点吃!这样的父母对孩子就是折磨。父母最大的作用是陪伴。
我们老是想带孩子去孩子堆里扎堆,但其实孩子往往并不想和孩子玩。很多家长说:我孩子就是喜欢找小朋友玩,在后面追,就是不知道怎么玩。其实他们只是开始追了两下,不到三十秒就不想玩了。想找小朋友玩,是家长想的。其实可以是带孩子去接触不同的人,特别是老人,老人包容性更大。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将来能应付社会上的社交。

二、记忆能力。
有了记忆才有对比分析。
孩子年幼时,都是机械记忆,不一定理解,但需要存储。有了存储,才有自己组织的能力。如万的小孩就是到了三年级,才能自己大量组织语言。所以万的做法是,如果他有不会说的话,有人问他他不会答的话,万就全记下来,回家后让孩子全背出来。由于存储够多,到三年级就突然大量自己组织语言了。
所以家长不用急为什么孩子不灵活,先输入,看长远。

记忆分机械记忆、意义记忆;无意记忆、有意记忆;形象记忆、符号记忆(即孩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无意记忆之后,是有意记忆,即孩子主动的要记下来。有意记忆是普通孩子5岁左右出现,到7岁才稳定。也就是说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都不能完全做到。
机械记忆,就要重复记;无意记忆,就要输入;形象记忆,就要多感受。

数字阵,是提高孩子注意力的好办法,只要坚持做,一定有效果。就是在纸上画四或六或九个格子,里面无序填上数字,让孩子手眼嘴到位的数一到九。做到最后是10乘以10个格子,共一百个。快慢没所谓,关键是中间不走神。
还有刚才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做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让孩子回忆出来。之后拉长时间,问:刚才爸爸在干什么?玩手机。之后拉着娃做点别的事,再问:爸爸刚才在干什么?看孩子还记得不记得。再之后,问一些孩子开心的事,如前几天得了个新玩具什么的,再问他。这个的目标是帮助孩子搜索提取自己的记忆。这个不过关,将来老师留作业孩子可能就记不住。
还有,什么东西放哪里了。一起收拾东西,老是问一下XXX在哪里了。自己也可以故意放个东西(如巧克力)在哪里让孩子看到,之后问他在哪里。开始时是孩子看得见的,慢慢就是孩子看不见了,收到抽屉里的(但孩子是知道的)。
再下一阶段,是寻找能力。孩子不知道东西在哪里,得自己去找。
再下个阶段,让孩子“替妈妈想着,一会让妈妈去做什么”。开始时是孩子喜欢的,如让午觉后妈妈去买冰淇淋。午觉后,让孩子就来提醒妈妈。之后就是“替妈妈想着,等下要带钥匙”;“替妈妈想着,出门要带点钱”。

短板要补,但无需补齐。因为补齐做不到。但孩子的强项一定要发挥出来,给孩子机会去发展优势。
声明:中文译文均为谷歌翻译,外加人工校对。以帮助英文不好的自闭症家长。如有出入,请以原英文出处为准。

头像
khu
注册用户
注册用户
帖子: 2098
注册时间: 周二 3月 12, 2019 10:55 am
国家/城市: 多伦多
联系:

Re: 万颖讲思维和学业

帖子 khu » 周一 3月 18, 2019 5:28 pm

三、想像能力。
想像能力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很难的。把孩子把脑子里存储的东西自己加工之后拿出来,在原有基础上有过加工。
想像是从无意想像向有意想像发展的。有意想像时是已经找到了事物的特质和规律。有意想像分再造想像(在原有基础上的想像)、创造想像(没有模版,把各种因素糅合在一起的想像)和幻想。
听故事的过程,也是个再造想像的过程。看小说,就会想像里面的情况。
开始时候的想像是孤立、片断的。如对一个幼儿园中班的孩子,做图片的逻辑排序是比较难的。
5周岁时,都是以无意想像和再造想像以为。7岁以后创造想像慢慢出现,如画画有了情景。
怎么引导?家长大量做示范,大量帮孩子找不同物件间的联系。
我们孩子的想像,往往是比较零散孤立,形像也是模糊不稳定的,目的性也不强,孩子感兴趣的点会被夸大。还有的孩子,想像和现实无法分开。
引导孩子想像,家长一定要脑洞大开,帮孩子去找联系、想像。主要就是找到事物的一个特点,顺着这个特点延伸想像,就好了。

一是要创造表象存储的机会。想像的基础都是脑子里存的印象。所以先要增加这些储存。而且,孩子做过的事会印象更深。
万的孩子,小学时语文很好,因为之前的描述训练做了很多。中学之后语文就不太好了,因为想像能力、联想能力不足。
二是联想。(略)
三是建立物品间的联系。可以任意摆两个物品出来,让孩子说出来有什么联系。如果孩子说不出来,就示范。如拿出一个鸭子一个杯子,让孩子用一句话来说联系。孩子说不出来,就说:鸭子在用杯子喝水。孩子仿说了,会了,把鸭子换成狗,换成马,等等。孩子应该可以说狗在用杯子喝水。这个也可以了,把杯子换成苹果,看孩子能不能说:狗在吃苹果。此类。
还有就是,随便放个积木出来,问他是什么?看能不能说小汽车之类。搭个房子,问他是哪里。是超市?那要停车什么什么的。
先让孩子找到联系,再让孩子表述联系,再之后是用完整句式表达。如“有关系的放一起”这个训练,剪刀和纸放一起,船和海放一起等。如果放一起就可以,那孩子不一定知道联系。鸟和鸟窝放一起,为什么?小鸟的家。语言上再变化:小鸟回家了。
看图说话,先是用一句话模仿一张图。如小妹妹在吃苹果。还可以是苹果被小妹妹吃了。小妹妹正在吃又大又红的苹果。我看见小妹妹在吃苹果。这个图是小妹妹在吃苹果。。。。。之后就这个图开始想像:你给小妹妹取个名字吧~我们轮着给她取名字~~~~小妹妹吃完苹果之后做什么去了呢?又可以开始联想,一人说一句轮流。之后不断延伸了,小妹妹吃完后去洗手。洗手之后呢?去超市。去超市做什么了?买冰淇淋。买冰淇淋要做什么?要交钱。最后,可以让孩子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小妹妹吃完苹果,洗完手就去超市买冰淇淋,还交了钱。
讲故事。孩子如果还小,故事就是今天发生的事,3-5句话就好了,很简单。目的是让孩子理解一些事。有条件的,还可以拍几张图。如果孩子能说3到5个字,或仿说长点的句子,就可以读点低幼的读物,10句话以内。故事的选择上,万比较提倡中国传统的、本土化的儿童故事。万认为,一是中国的东西在文化上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二是她学了很多国外的儿童心理学之类的东西后,感觉那些太表浅,远不如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些理论看多了之后,脑子会乱。她也不提倡绘本,认为绘本是画面,孩子看一图片后就去想像,再看下一页,一对比看看是不是自己想像的。这个教法是非常好的,但我们的孩子,脑子里是空的,他们联想不出来,所以就变成大人讲小孩听,这样来听不如直接输入。讲故事的重点,是提炼故事的中心,帮助孩子学习提取关键信息。再之后,是想像。如这故事讲完了,小蚂蚁会去干什么呢?小猫钓鱼,钓到之后它去做什么了?可以是把鱼吃了、送人了、卖了、放了、给小朋友看去了,甚至是种鱼,等等。这就可以无尽的想像。再之后,让孩子就这个故事画一幅画、用橡皮泥捏情景等。

万还认为,蒙氏幼儿园不适合谱系孩子。蒙氏提倡给孩子自由,但我们的孩子要建立常规。
万强调,家长干预要做家长自己最容易的事。自己做容易,孩子做才会容易。如结合中国国情来做,做中国文化。
声明:中文译文均为谷歌翻译,外加人工校对。以帮助英文不好的自闭症家长。如有出入,请以原英文出处为准。

头像
khu
注册用户
注册用户
帖子: 2098
注册时间: 周二 3月 12, 2019 10:55 am
国家/城市: 多伦多
联系:

Re: 万颖讲思维和学业

帖子 khu » 周一 3月 18, 2019 5:28 pm

四、语言能力。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从发展的角度讲,先有思维后有语言。但我们可以通过语言促进思维发展。这也是行为纠正的基本原理,因为语言是一种行为。如信教的人天天说信仰,思维也改变了。在社交上,如果孩子开口都是社交语言,那也促进了孩子的社交思维。开口晚的NT也是有的,但这些孩子思维落后、能力较弱。
语言要追求完整度。如问:大的反义词是什么?孩子必须回答:大的反义词是小。这样除了语言完整,而且孩子就学会了注意听。在这个表述过程中,孩子的思维就在变化。
万认为,她孩子的思维完全是通过语言训练的结果。

简单句阶段,如我要XXX。之后是语法结构的转换生成能力。要教一些固定句式,如我用刀XXX;苹果可以吃、剪刀可以剪纸。等等。另一个方面,一个事要用不同的句式来给孩子讲。如门开了,可以是:风把门吹开了;门被风吹开了;打开了门;门没关好,开了;那个门打开了,等等。再之后,就是出现一个比较长期的独白语言阶段。即自言自语、唱歌火星语什么的。这个不是什么坏事,一是孩子语言发展了,二是孩子也在练习自己语言,三是说明孩子在思维。我们的孩子,不说的话往往就不想。这时怎么办?大量给一些故事、交往或描述性语言,让他去丰富。这个独白语言的内化过程,NT是在四岁到四岁半完成。我们的孩子可能会晚两三年。万个人感觉,当孩子可以用逻辑性语言讲故事了,就可以开始消除孩子自言自语这个行为。
怎么去掉自言自语?首先要确定,孩子已经能开始“想”。之后,可以打断孩子,告诉他:“不要说了,想就好了。”但“想”这个行为怎么辅助?万的做法是,先按住孩子的嘴,之后代替他说他想说的话。这个过程,是孩子听到你说了,也就去想了。但只这样,也不能消退自言自语。所以还有个认知任务,即孩子知道什么时候要说,什么时候不说。这个是:想让妈妈有反应才说,不用有反应的不要说。方法是,提醒他:“你是在和我说吗?不是的话不要说。”
语言要符合语境。这个也是结合语境多教。从第一次表达,就要这样开始教。

句型转换,一定要做。最典型的转换是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妹妹把苹果吃了;苹果被妹妹吃了。难一点的,乌云遮住了太阳;太阳被乌云遮住了。还有,给一些词的纸片,让孩子组合。如爸爸 吃 西瓜,这三个纸片让他组合。之后给一些可以替换的纸片,如妈妈 拿 苹果,看孩子会不会替代。再之后加多一些词,看孩子能不能合适的组合。在教的过程中,重点是引导孩子理解句式结构,包括疑问句、感叹句等。
训练中,注意引导孩子提取句子的主干和核心信息。有种缩句的语文训练,如“小猫带着钓鱼杆,高高兴兴的去河边钓鱼了”缩成:“小猫去钓鱼”。这个很重要,让孩子抓关键,对阅读和应用题非常有用。这些在课本里大量的存在素材。
排句子顺序。即连词成句。孩子排完后,一定要让孩子自己读、自己检查。
听懂语言的言外之意。这个非常难,但也得教。在生活中多举例和讲解,收集一些这样的素材。如车子后面贴的:“别吻我,怕疼”,如“你再丢啊!”、“你就吃吧,吃死你”、“我生你气的话,我都不会理你”、“你还能再慢点不?”、“没病谁来医院啊?”、“我哭死算了。”“你还好意思吃?”、“你看你这衣服,可真干净”、“小朋友都在睡觉呢(意思是别出声)”等。又如:“你不是已经吃过饭了吗?(这句话在逻辑上是‘不是’、‘吃过饭’,即没有吃饭)”、“你这哪里是在学习啊(字面意思是,你在学习)”、“谁让你玩火的?(字面意思是问谁让的,但言外之意是不能玩火)”、“我还以为今天会下雨呢(字面意思是,今天会下雨。)”
推测性语言:如明天可能下雨。
理解笑话:不合逻辑的话就是笑话。万推荐去找些老的相声给孩子听。刚开始,听笑话,最关键是家长笑。因为孩子一开始肯定是不懂的,看大家都笑就跟着慢慢笑了。之后家长告诉孩子,这些可笑,为什么可笑,不合逻辑之类。
联想训练:老虎是什么?——动物类还有什么?——看到老虎你想到什么?尽量用完整语言回答。
关联词:有的。。有的。。;一边。。。一边;不是。。。。就是。。。;无论。。。。都。。。。
步骤一:告诉孩子这些是关键词。步骤二:每个关联词列5个例句,让孩子背下来。步骤三:让孩子用不同关联词造句。由于前面已经背了例句了,这一步其实不难。步骤四:教授孩子挑选关联词。如:公园里的花()红的,()黄的。这里用“有的。。。有的。。。。”就对,“不是。。。就是。。。”就不对。这个比较难,要耐心教。
声明:中文译文均为谷歌翻译,外加人工校对。以帮助英文不好的自闭症家长。如有出入,请以原英文出处为准。

头像
khu
注册用户
注册用户
帖子: 2098
注册时间: 周二 3月 12, 2019 10:55 am
国家/城市: 多伦多
联系:

Re: 万颖讲思维和学业

帖子 khu » 周一 3月 18, 2019 5:28 pm

五、概括分类能力。
这个能力非常重要,可以让孩子把生活从复杂变得简单。我们的孩子喜欢探究一些事,包括一些别人的事,还跑去干涉别人,这就比较麻烦。有一些事情,孩子又钻牛角尖去想。世界上有很多事是我们不理解的,但我们不用去理解。我们的孩子也要有这个分析能力。概括就是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同类化处理。这个能力比较难,也不容易讲清楚。多举例示范,堆一堆各种质地的积木,都是积木。用的句型是:“他们都是XXXX用的。。。。”这个要求表达完整,孩子会讲的多了,就会分类概括了。
分类是,把事物按自己的观点和标准进行区分。给一些东西让孩子分类,分完了问他:是按什么来分的。孩子可能说不清楚,辅助一下。最后,大人要说一句:这里都是()的。让孩子填。还有排除分类,即找不一样的。多极分类:如大象、狮子、鸵鸟、大雁、小猫、蝴蝶、蜻蜓、蚂蚁、小狗,这些词让孩子分成两类。之后,把分的两类中的一类拿出来,把它再分成两类。。。。之后再继续分,直到分成二比一没法再分。没有一定标准,只要能说出分类的标准。可以把家里的玩具都倒出来,说太乱了要分类收拾下,之后就这样分。在这个分类过程中,引导孩子知道什么事是重要的,要集中时间精力去做。组合分类:这个难度最大。如不同的帽子,没明显的区别特点,让孩子分。孩子由于有前面的基础,可能可以分,如按花纹。问清楚孩子为什么这么分之后,再放回来让他再分一次,这次要求不按花纹分(不要让他直接动手,不然他很可能分不出来。先让他想一想还能按什么分)。分不出来,就提示下。这也能分了,再放回去,让他再找一种分类方式来做。这个难度很大,不要硬来,不然孩子就乱了。最后,让孩子说一下分别按哪些标准分类了。最后说一遍的目的,是让孩子“忘记”第一次分类的标准,增加孩子思维弹性。这个开始做时,孩子都是背下来的,之后才能自己灵活。万的小孩是6岁做这个训练的。
去超市购物、叠衣服、收不同的玩具等,都是很好的分类训练机会。


六、推理能力
推理就是从已知的内容推测出新的内容。包括:
归纳推理,即从几个已知道答案中总结出其中共有的规律。从特例到一般。
演绎推理,即从一个规律中推理出若干个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一般到特例。
类比推理,即从一个例子中推理出另一个情况是成立的。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如猫和鱼的关系,就像鸡和米的关系。

3-4岁的孩子,没有推理的能力。
4-5岁时推理开始萌芽,这时孩子开始猜,多问:是不是?对不对?
5-6岁,开始有些简单推理。
比较句:西瓜比苹果大,苹果比桃子大,所以西瓜比桃子也大。
(推荐了一些简单的数列、图列题,以及小学里涉及到数理的推理题。)

要在生活中大量留有余地,让孩子想一想。碰到一个事,不要急着教,要让他自己想一下怎么办。如果孩子开始涣散就,就上辅助(洛瓦斯说的是等待5秒上辅助)。语言上可以是“我渴了”“你怎么丢了,那个我还要用的”之类,不直接下指令,看孩子能不能自己思考怎么处理。
做一个固定句型训练:“那得看和什么比”。常问孩子,如:苹果大不大?孩子说:看和什么比。大人:和西瓜比呢?和葡萄比呢?和足球比呢。。。。

七、数学能力。
教的时候,要有形象支撑。之后逐渐从形象思维,转为抽象思维。数字的学习,一定是先操作、再提问、再让孩子表述。
序列,即排序,数字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要注意,排的数量要在6个以上,低于6个不一定是排序,可能是孩子自己在比较大小。在排序列时,排的距离、密度等等可能不均匀,但数量是一定的,就有了一个“数量守恒”的概念,以此来引导孩子看问题的核心。
序列排完了,就让孩子找“最X”,如最大(小)的,最长(短)的,等等。
包含。整体与部分,交集子集之类。这个比较难和孩子讲,就去动手做。如排序时,让孩子自然的把数过的数分出去,这样就有 集合 这个概念。还有,教加法,是一部分加另一部分,成为了一个整体。一堆沙子加一堆沙子,是一大堆沙子。这就是加的概念,教的时候嘀咕:加到一起数一数。减法就相反,从一堆沙子里拿走一堆,但还有一堆。体现整体和部分的区别,之间的动态关系。
总量守恒。如一起压橡皮泥饼,压的面积大饼子就薄,压的面积小饼子就厚。
可逆。如树上有一群鸟,飞走了3只,还剩5只,原来一共有多少只。这种题一年级的孩子可能有一半不会。(在这里,万说了下,她给孩子讲应用题,就像讲故事一样。原来这些鸟没有飞啊,我们把它们叫回来再数数~~之类)
数量:包括数与量。把物件(推荐是动物,因为有头有尾,可以列方向)排成一队,之后最前、最后是什么,第几个是什么,最大、比较大、比较小、最小,让孩子动手排,这样他的思维里就有了排列。
数的分解:不要生硬的做,可以用游戏来做。如用5个珠子,蒙上孩子的眼睛,分成两堆,放盒子里,之后让孩子去看、猜。
声明:中文译文均为谷歌翻译,外加人工校对。以帮助英文不好的自闭症家长。如有出入,请以原英文出处为准。

头像
khu
注册用户
注册用户
帖子: 2098
注册时间: 周二 3月 12, 2019 10:55 am
国家/城市: 多伦多
联系:

Re: 万颖讲思维和学业

帖子 khu » 周一 3月 18, 2019 5:29 pm

孩子对这些理解了之后,就让孩子背加减,如5加6等于几之类。小学也会要求孩子背。
一般孩子对数量的目测,可以到6。
数学,是没办法讲道理的。只有在生活中多让设计情景让孩子感受,点到就行,不要试图给他讲道理。
内包含,小明是中二班小朋友中的一员、这个停车场有五排车我家在第三排。

万在这里强烈建议,在家里要让孩子收拾垃圾,回收分类,之后带着孩子把分类的垃圾卖掉,感受到“挣钱”。这个活动,三岁就可以开始做了。
6岁以后的孩子,学习是他的本份。所以每天两小时的学习是他的责任,之后还要做做家务之类。孩子要知道,自己做完这些,是可以去玩去闹的。这就是生活。
万认为,孩子学会了才会有兴趣,不会的当然就没兴趣。
万认为,要引导孩子大声说话,喊都行。这样孩子会快乐、自信。

拼音:拼音不好教,因为没有形象。万认为只教孩子认识和会发音就好了。之后大量视觉刺激,大量的读。这个不要集中教,孩子会很辛苦。慢慢教,时间长点就好了。


八、空间能力。
比大小:目测、比较相同的部分(重叠);用工具来测。
一般孩子能在四岁左右分辨上下前后(以自己为中心);六岁才能以他人为中心分左右。
迷宫,分平面和立体的。
七巧板也挺好,开始时让孩子套着图在上面摆,之后看着图摆,再之后把图里的一部分线抽掉再摆等等。万让孩子坚持每天做,认为对发展空间能力、抽象和形象思维很有帮助。
理解远和近。

小学五年级是最难的,主要在于五年级小学的应用题很难。六年级还好一些。

脱中心化:
儿童思维中心化,是儿童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如孩子知道自己是好动的或安静的)、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孩子在一个阶段,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这个阶段是固有的,我们的孩子则时间更长或者一直这样。中心化分两点:一是客体认知的中心化,指孩子不能从多个角度看待同个问题。二是自我认知的中心化,指孩子不能从客观或他人的角度来认知事物。如孩子觉得饿了,就认为全世界的人都是饿的,都应该吃饭了。家长老是说,我打你,你疼不?你打别人,别人也疼!但孩子不会这么认为,因为他打人自己不疼。这时要允许孩子犯错误,犯一次,结果承受后孩子就可以体会到。
不能从近期或远期两个角度思考问题。可以通过延迟等待改善。

可以做的:先让孩子体验生活中的感受,包括快乐的感受和消极的不好的感受。
如果孩子觉得玩游戏无聊,可能是总在输或总在赢。

多做一下:
猜猜我(他)在想什么;猜猜我(他)要做什么;猜猜我(他)需要什么。
掩耳盗铃:一人说话,让孩子捂住耳朵,其他人听见。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你没听见不等于别人没听见。
声明:中文译文均为谷歌翻译,外加人工校对。以帮助英文不好的自闭症家长。如有出入,请以原英文出处为准。

回复

在线用户

正浏览此版面之用户: 没有注册用户 和 4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