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日常生活用应用ABA
发表于 : 周四 3月 21, 2019 12:05 am
ABA”是英文的缩写,就是“应用行为分析”。有人说ABA是专门用来训练孤独症的,这是错误的。ABA是一个很广泛的科学。在这里有两块内容大家容易混淆。一块叫ABA教学策略。教学策略你可能随时用到,永远都不可能过时和失效的东西。比方说,要强化孩子。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你要给他表扬、强化,这一点到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第二块是ABA的教学方法。它是一套成体系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教学路径。比如,回合实验教学,就是告诉你,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都如何做。是根据自闭症孩子的临床表现,还有一些缺陷的特点,按照ABA的原理和理论设计出来的教学训练体系。这样的方法是可以革新的,可以随时改变,只要对孩子有好处,那就可以变。
ABA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在ABA国际年会上,与会的人员各行各业,教育、生产、组织管理都涉及这里面的东西。ABA研究的是人们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由行为的结果决定的。比如说,你在这里读文章,读完之后感到有启发、有收获、对孩子有好处。“读文章”的行为产生了“有收获”的结果,这样,结果会决定以后读这种文章的行为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这就是说:结果决定了行为,不是一个刺激本身决定了行为。人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在这个行为之后得到什么样结果来左右,或者影响的。
比如我们训练自闭症孩子,我们要给他一个理由,为什么要让他出现这种行为,就是说他的一个行为得到了一定的结果,这个结果可能是我们表情的变化,也可能是吃的、玩的东西,也可能是某个行动的机会,比如带他到外边玩一类的行动,要这些结果来促进某个行为再次出现或者是减少。这就属于操作性行为。
举个例子: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到商店,孩子看见了他想要的东西,当时就要。妈妈告诉他先不能吃,得先付钱。孩子不等,着急,于是哭闹。这时,母亲立即停下正在做的事情,为孩子付钱,买了孩子想要的,满足了孩子。在这里,孩子的哭闹,他是怎么左右环境的?得到的结果是什么?结果是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所以,下一次在商店同样的情景下,他就会继续哭闹,或者苦恼的可能性增加。
再举例:如果这次改了,换了爸爸。爸爸不理他,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这样,孩子就不会无休止地闹下去。这时,孩子哭闹的结果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那么,下次跟爸爸出去,碰到同样的情景,孩子哭闹的行为可能就减少。
从这两个例子来看,是因为孩子看见妈妈的刺激就决定了他哭闹的行为呢?还是因为行为(哭闹)的结果(得到东西)决定了行为呢?显然,是因为结果。一哭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所以下一次他还会哭。这就是结果决定行为。
孩子真正明白了吗?不尽然。是一种下意识的,到了这个情况,只要是你哭,东西就来了。他不一定了解哭的结果和行为的关系。他的行为是在这种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出现的。这种行为的规律不一定被人意识到,但是人们的行为却遵从着这样的规律。
比如,有个孩子在姥姥不在身边的时候,他就自己在地上跑,自己玩。只要姥姥在,他就一步也不跑,非得让姥姥抱着他。这是一个刺激控制。姥姥在场,就产生抱着他的结果,这个结果总是跟姥姥相伴随。只要姥姥在,就让姥姥抱,不抱,就发脾气。
所以,刺激控制技术用在孩子身上,有时候比我们说话有用得多。
ABA原理使用到自闭症患者身上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事情。当时是针对孩子的过度性行为。(过度性行为是指孩子出现的行为是我们不愿意让他出现的行为。比如,目光对视,我们想让他出现,他没有,这叫做“缺陷”。他打你、咬你,这种行为我们不想让它出现,它出现了,这就叫过度性的行为。八十年代后期,ABA教学方法逐步完善,开始针对缺陷性的行为。
ABA在针对过度行为的干预。比如撞头、咬自己、揪头发、摔东西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最能体现行为分析的技术。
这里面有三个因素:A、比如撞头,撞头之前当时的背景、环境是什么?什么人在场?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向他提了什么要求?干了什么事情?B、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描述具体行为。很多家长在这方面有问题。描述孩子时说,孩子不听话,孩子发脾气、不听指令等。这不是问题行为的具体描述,具体的表现才是问题行为。C、当问题行为出现了,环境有什么变化?周围的人有什么变化?他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当我们把这三个因素都呈现了,这个问题行为就好处理了。
下面具体分析ABC这三个因素。孩子通常会在哪些时候有问题行为?也就是环境当中的触发因素。一个就是等候。孩子不等候,马上就要,只要让他等,就出现问题行为。表现不一样,打滚、哭闹、咬人、打人。再一个受到威胁的时候,比如对孩子说:你要再玩水,妈妈就不爱你了等,孩子就会哭闹。还有:被要求的时候;终止他喜欢的活动的时候;受到挫折的时候;遭到忽视的时候等等。
自闭症的孩子也需要别人注意到他的要求,当我们不太了解的时候,孩子就有可能出现问题行为。
受到挫折,比方说我们要教孩子串珠子,孩子穿一下的时候不发脾气;穿两下的时候就有点急;三下穿不上,他可能就要扔东西了。
以上这些是一般性质的。针对我们自闭症孩子的问题行为,它可能是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而且背景也不一样。回顾一下孩子常出现的问题,在什么样情境下、在什么诱发因素下他出现这个问题,这就涉及到具体化、个体化。
第二块是ABA的教学方法。它是一套成体系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教学路径。比如,回合实验教学,就是告诉你,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都如何做。是根据自闭症孩子的临床表现,还有一些缺陷的特点,按照ABA的原理和理论设计出来的教学训练体系。这样的方法是可以革新的,可以随时改变,只要对孩子有好处,那就可以变。
ABA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在ABA国际年会上,与会的人员各行各业,教育、生产、组织管理都涉及这里面的东西。ABA研究的是人们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由行为的结果决定的。比如说,你在这里读文章,读完之后感到有启发、有收获、对孩子有好处。“读文章”的行为产生了“有收获”的结果,这样,结果会决定以后读这种文章的行为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这就是说:结果决定了行为,不是一个刺激本身决定了行为。人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在这个行为之后得到什么样结果来左右,或者影响的。
比如我们训练自闭症孩子,我们要给他一个理由,为什么要让他出现这种行为,就是说他的一个行为得到了一定的结果,这个结果可能是我们表情的变化,也可能是吃的、玩的东西,也可能是某个行动的机会,比如带他到外边玩一类的行动,要这些结果来促进某个行为再次出现或者是减少。这就属于操作性行为。
举个例子: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到商店,孩子看见了他想要的东西,当时就要。妈妈告诉他先不能吃,得先付钱。孩子不等,着急,于是哭闹。这时,母亲立即停下正在做的事情,为孩子付钱,买了孩子想要的,满足了孩子。在这里,孩子的哭闹,他是怎么左右环境的?得到的结果是什么?结果是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所以,下一次在商店同样的情景下,他就会继续哭闹,或者苦恼的可能性增加。
再举例:如果这次改了,换了爸爸。爸爸不理他,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这样,孩子就不会无休止地闹下去。这时,孩子哭闹的结果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那么,下次跟爸爸出去,碰到同样的情景,孩子哭闹的行为可能就减少。
从这两个例子来看,是因为孩子看见妈妈的刺激就决定了他哭闹的行为呢?还是因为行为(哭闹)的结果(得到东西)决定了行为呢?显然,是因为结果。一哭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所以下一次他还会哭。这就是结果决定行为。
孩子真正明白了吗?不尽然。是一种下意识的,到了这个情况,只要是你哭,东西就来了。他不一定了解哭的结果和行为的关系。他的行为是在这种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出现的。这种行为的规律不一定被人意识到,但是人们的行为却遵从着这样的规律。
比如,有个孩子在姥姥不在身边的时候,他就自己在地上跑,自己玩。只要姥姥在,他就一步也不跑,非得让姥姥抱着他。这是一个刺激控制。姥姥在场,就产生抱着他的结果,这个结果总是跟姥姥相伴随。只要姥姥在,就让姥姥抱,不抱,就发脾气。
所以,刺激控制技术用在孩子身上,有时候比我们说话有用得多。
ABA原理使用到自闭症患者身上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事情。当时是针对孩子的过度性行为。(过度性行为是指孩子出现的行为是我们不愿意让他出现的行为。比如,目光对视,我们想让他出现,他没有,这叫做“缺陷”。他打你、咬你,这种行为我们不想让它出现,它出现了,这就叫过度性的行为。八十年代后期,ABA教学方法逐步完善,开始针对缺陷性的行为。
ABA在针对过度行为的干预。比如撞头、咬自己、揪头发、摔东西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行为进行干预,最能体现行为分析的技术。
这里面有三个因素:A、比如撞头,撞头之前当时的背景、环境是什么?什么人在场?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向他提了什么要求?干了什么事情?B、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描述具体行为。很多家长在这方面有问题。描述孩子时说,孩子不听话,孩子发脾气、不听指令等。这不是问题行为的具体描述,具体的表现才是问题行为。C、当问题行为出现了,环境有什么变化?周围的人有什么变化?他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当我们把这三个因素都呈现了,这个问题行为就好处理了。
下面具体分析ABC这三个因素。孩子通常会在哪些时候有问题行为?也就是环境当中的触发因素。一个就是等候。孩子不等候,马上就要,只要让他等,就出现问题行为。表现不一样,打滚、哭闹、咬人、打人。再一个受到威胁的时候,比如对孩子说:你要再玩水,妈妈就不爱你了等,孩子就会哭闹。还有:被要求的时候;终止他喜欢的活动的时候;受到挫折的时候;遭到忽视的时候等等。
自闭症的孩子也需要别人注意到他的要求,当我们不太了解的时候,孩子就有可能出现问题行为。
受到挫折,比方说我们要教孩子串珠子,孩子穿一下的时候不发脾气;穿两下的时候就有点急;三下穿不上,他可能就要扔东西了。
以上这些是一般性质的。针对我们自闭症孩子的问题行为,它可能是其中的一个,或者两个。而且背景也不一样。回顾一下孩子常出现的问题,在什么样情境下、在什么诱发因素下他出现这个问题,这就涉及到具体化、个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