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在似是而非之间
发表于 : 周五 3月 22, 2019 10:31 pm
自闭症:在似是而非之间
http://www.guduzheng.net/2014/05/369801706.html
一年之内,在南阳、郑州、深圳、广州的医院多番辗转之后,在第五次诊断时,4岁的军军才被确诊为自闭症。自1943年医学界首次描述自闭症之后,70多年来,全世界投入数十亿美元仍没有研究出确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联合国曾发布的数据显示,自闭症的发病率高达1/150,但这个数字还在增长。而中国目前被认为较为可靠的发病率数据是1/100。医学界专家认为,如果等到这些孩子年龄大了之后,错过最佳干预期,他们改善的空间会越来越小。但正如军军的父母一样,“想要一确切的答案”并不容易。中山三院自闭症诊断和干预专家邹小兵说:“CT、磁共振、脑电图、抽血化验检查等,没有一种检查可以确诊自闭症。”正因为如此,自闭症与非自闭症之间的界限,显得更加模糊。在医学还不能解答所有问题的当下,一些家庭卷入孩子自闭症似是而非的旋涡中,为此,踏上痛苦的寻医之路。
又一个孩子由家长领着带进邹小兵的诊室。
邹小兵从桌上拿起一块积木,将身子前倾问桌对面的孩子:“亮亮,这是什么颜色?”除了邹小兵自己坐的木椅,诊室中央的桌子、凳子、跳跳马都是“儿童专用”的尺寸,这使得瘦高、两鬓已斑白的邹小兵和其他大人,看起来像是小人国里的巨人。
6岁多的亮亮不仅不能很好地描述积木的颜色或回答自己的名字,连“妈妈”的发音也不清晰。在回应邹小兵击掌的邀请时,似乎也心不在焉。邹小兵双手叉腰、作严肃状说,“爷爷的东西不能拿,我生气了”,亮亮也只是哼哼地笑,依然我行我素。
按照邹小兵的指示,亮亮的妈妈试着和儿子进行对话。“妈妈叫什么名字?”“你叫什么名字?”“你今年几岁?”诸如此类的问题,她往往需一再重复,才能换来儿子若有若无的回应,更多时候,她得到的是答非所问,或“啊啊”之类的奇怪叫声。
“他会不会喜欢问这是什么?”“会不会说‘妈妈下雨了’这样的句子?”“会不会有一句话说很多遍?”“怕生人吗?”“喜不喜欢玩开关、按钮,反复开门关门?”……在邹小兵向亮亮父母询问病情、症状的时候,孩子也只是低头兀自玩着积木。即使爸爸妈妈离开诊室走出门,他也毫无察觉。
不到半个小时,邹小兵便有了结论:中度自闭症。亮亮的社交能力、智力,与同龄孩子有很大差距。
邹小兵今年52岁,是中山三院(全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的主任,他的自闭症诊断和干预水平被公认为居国内前列。
自闭症,或者说“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已被认为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影响儿童的最严重公共健康问题之一。美国最新的数据显示,每68个孩子中,就有1个患有自闭症。而中国在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发现,自闭症在0~6岁精神残疾儿童里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自闭症的诊断方式与传统疾病不一样。按在儿科工作近30年的邹小兵的经验,最重要的是家长的描述和医生的观察。他会与孩子互动,并结合一些诊断量表,判断孩子是不是符合自闭症的几个诊断标准——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的障碍、狭隘的兴趣和刻板行为。
邹小兵说:“自闭症的孩子一个个都动作灵活,外观俊俏,父母很难接受孩子是自闭症,医生如果不用很长时间,很容易从外观下结论误诊。”如今典型自闭症的确诊诊断并不困难,但三岁以下的低龄儿童、不典型病例以及阿斯伯格综合征患儿,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诊断也存在困难甚至争议。
而诊断是否及时、准确,将直接关系到干预的介入,以及家长们最关心的预后的好或差。在医学还不能解答所有问题的当下,一些家庭卷入孩子自闭症似是而非的旋涡中,为此,踏上痛苦的寻医之路。
模糊的界限
2010年出生的军军,在南阳、郑州、深圳、广州的医院多番辗转之后,才在第五次诊断的时候,由邹小兵确诊为自闭症。
从军军19个月大的时候起,妈妈发现孩子有些不对劲。他不会说话,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叫。拍照的时候,他怎么也不看镜头。其他孩子一学就会的“再见”,奶奶教了足足半年。即使是最亲近的家人,军军也很少有眼神交流,对爸爸妈妈没有依恋感,往往在街上走着走着转身就会不见。情绪大的时候,他会咬奶奶的衣服,甚至用自己的头撞墙,在游乐场更是一霸,见到谁就推。有一次军军妈试着叫儿子的名字,第十声的时候,他才有反应。
http://www.guduzheng.net/2014/05/369801706.html
一年之内,在南阳、郑州、深圳、广州的医院多番辗转之后,在第五次诊断时,4岁的军军才被确诊为自闭症。自1943年医学界首次描述自闭症之后,70多年来,全世界投入数十亿美元仍没有研究出确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联合国曾发布的数据显示,自闭症的发病率高达1/150,但这个数字还在增长。而中国目前被认为较为可靠的发病率数据是1/100。医学界专家认为,如果等到这些孩子年龄大了之后,错过最佳干预期,他们改善的空间会越来越小。但正如军军的父母一样,“想要一确切的答案”并不容易。中山三院自闭症诊断和干预专家邹小兵说:“CT、磁共振、脑电图、抽血化验检查等,没有一种检查可以确诊自闭症。”正因为如此,自闭症与非自闭症之间的界限,显得更加模糊。在医学还不能解答所有问题的当下,一些家庭卷入孩子自闭症似是而非的旋涡中,为此,踏上痛苦的寻医之路。
又一个孩子由家长领着带进邹小兵的诊室。
邹小兵从桌上拿起一块积木,将身子前倾问桌对面的孩子:“亮亮,这是什么颜色?”除了邹小兵自己坐的木椅,诊室中央的桌子、凳子、跳跳马都是“儿童专用”的尺寸,这使得瘦高、两鬓已斑白的邹小兵和其他大人,看起来像是小人国里的巨人。
6岁多的亮亮不仅不能很好地描述积木的颜色或回答自己的名字,连“妈妈”的发音也不清晰。在回应邹小兵击掌的邀请时,似乎也心不在焉。邹小兵双手叉腰、作严肃状说,“爷爷的东西不能拿,我生气了”,亮亮也只是哼哼地笑,依然我行我素。
按照邹小兵的指示,亮亮的妈妈试着和儿子进行对话。“妈妈叫什么名字?”“你叫什么名字?”“你今年几岁?”诸如此类的问题,她往往需一再重复,才能换来儿子若有若无的回应,更多时候,她得到的是答非所问,或“啊啊”之类的奇怪叫声。
“他会不会喜欢问这是什么?”“会不会说‘妈妈下雨了’这样的句子?”“会不会有一句话说很多遍?”“怕生人吗?”“喜不喜欢玩开关、按钮,反复开门关门?”……在邹小兵向亮亮父母询问病情、症状的时候,孩子也只是低头兀自玩着积木。即使爸爸妈妈离开诊室走出门,他也毫无察觉。
不到半个小时,邹小兵便有了结论:中度自闭症。亮亮的社交能力、智力,与同龄孩子有很大差距。
邹小兵今年52岁,是中山三院(全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的主任,他的自闭症诊断和干预水平被公认为居国内前列。
自闭症,或者说“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已被认为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影响儿童的最严重公共健康问题之一。美国最新的数据显示,每68个孩子中,就有1个患有自闭症。而中国在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发现,自闭症在0~6岁精神残疾儿童里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
自闭症的诊断方式与传统疾病不一样。按在儿科工作近30年的邹小兵的经验,最重要的是家长的描述和医生的观察。他会与孩子互动,并结合一些诊断量表,判断孩子是不是符合自闭症的几个诊断标准——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的障碍、狭隘的兴趣和刻板行为。
邹小兵说:“自闭症的孩子一个个都动作灵活,外观俊俏,父母很难接受孩子是自闭症,医生如果不用很长时间,很容易从外观下结论误诊。”如今典型自闭症的确诊诊断并不困难,但三岁以下的低龄儿童、不典型病例以及阿斯伯格综合征患儿,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诊断也存在困难甚至争议。
而诊断是否及时、准确,将直接关系到干预的介入,以及家长们最关心的预后的好或差。在医学还不能解答所有问题的当下,一些家庭卷入孩子自闭症似是而非的旋涡中,为此,踏上痛苦的寻医之路。
模糊的界限
2010年出生的军军,在南阳、郑州、深圳、广州的医院多番辗转之后,才在第五次诊断的时候,由邹小兵确诊为自闭症。
从军军19个月大的时候起,妈妈发现孩子有些不对劲。他不会说话,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叫。拍照的时候,他怎么也不看镜头。其他孩子一学就会的“再见”,奶奶教了足足半年。即使是最亲近的家人,军军也很少有眼神交流,对爸爸妈妈没有依恋感,往往在街上走着走着转身就会不见。情绪大的时候,他会咬奶奶的衣服,甚至用自己的头撞墙,在游乐场更是一霸,见到谁就推。有一次军军妈试着叫儿子的名字,第十声的时候,他才有反应。